◆
(青島第四十三中學)
當下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已成為熱議的話題。課后作業的目的本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形成相應的知識技能。但長期以來,部分初中英語作業常常拘泥于書本、以抄寫等簡單方式為主,往往容易將學生置于被動的地位,缺失了作業的激勵作用,無法體現關注學生的差異情況。寫作業已漸漸演變成為應試教育所操控的一種機械式操練。學生年齡小,課業負擔過重,既會影響學生的心身健康,又會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面對這種局面,家長和老師往往既心疼又無奈。如何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們的負擔,真正變為一種有效而有益的課后活動,這正是老師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英語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彼笪覀兘處煶浞肿鹬貙W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個學生主體。所以對于作業而言,重視其差異性和層次性十分必要,合理的分層作業設計能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起點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讓他們有所收獲,學而不厭,做而不倦。本文以初中八年級學生作為抽樣調查對象,以英語作業為例對分層教學特別是分層作業設計做初步探究。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而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先天稟賦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從總體上看,八年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兩級分化日益明顯,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學習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現有基礎和學習態度等,我們可將班級學生分成三個層次:
A層:學優生,其特點為基礎知識扎實,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反應敏銳,接受能力強,成績優秀。在抽樣調查的整個八年級學生中,學優生在二、五、六班所占比例較少,在形成群組效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增加這些班級的學優生也成為了老師們的重點任務之一。學優生在一、四、五班所占比例較大,并受群組效應的影響發展態勢良好。
B層:中等生。他們的特點是基礎和學習能力一般,對英語學習有興趣,學習成績中等或不太穩定,有的比較聰明但不夠努力,有的則認真刻苦,但學習方法不太正確,缺少時效性。B層學生在抽樣調查的各班中均占有較大比例。
C層:學困生。這層學生的特點比較明顯突出,他們英語學習成績落后,基礎知識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習慣有待改善,掌握語言知識的速度慢,不善于或不樂于思考,時有厭學情緒。在抽樣調查的一、三、五班當中學困生所占比例較大、較突出;然而隨著英語學習內容難度的增加二、四、六班的學困生比例也在增加。
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常常被統一大量的作業所累,成績好一點的學生會覺得其中一些作業簡單而無必要,抵觸心理可想而知;而弱一點的學生又會因為覺得一些作業過難,做不出而選擇放棄,長期做這樣的作業他們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面對多層次的學生,就應進行科學有效的作業分層設置。
為了防止學優生自滿、學困生自卑,中等生停滯不前,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我們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名稱:A組為競賽組;B組為提高組;C組為基礎組。這樣分組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給學生評出好中差,而是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來掌握自己所需的知識,讓老師們更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設計有針對性的分層作業。
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學習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因而分層也是不穩定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隨著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一方面,我們根據平日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總體了解進行分層;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根據形成性診斷,小測試等可量性方式靈活調整學生分層。這樣做可以防止將學生分成一個個固定的小團體,把學生永久的圈在某個框框里。
作業不同于課堂教學內容,在操作過程中不能進行調整,作業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簡單或太容易。難易要適中,多少要適量。因而本文從八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嘗試設計了以下分層作業模式。本模式以人教版八年級英語教材為設計內容,此教材以單元的形式出現,所以模式采取以單元為單位的方式。預計完成每日此類作業所需時間為15~25分鐘。
根據以上模式,本文對Unit10的Section A部分進行分層作業設置。其中Section A部分屬于單元的初期。

分層作業實現了學習主體的共時性參與,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同時完成作業,他們可以在不同的空間中同時獲取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激發與增強學生對作業的興趣。讓我們不斷探索分層作業設置的種種策略,真正將作業由負擔轉化成為一種游戲式的自我小挑戰,讓作業為每個學生創造一種自主學習探究的小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空間中徜徉,欣賞屬于自己的心靈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