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起“沈陽騙保案”的曝光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同時也再次揭開了國家醫保基金長期遭到蠶食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各類騙保圈套在全國各地醫院、藥店時有發生,專業騙保中介大行其道。醫保詐騙緣何而起、因何猖獗,百姓治病的“保命錢”未來又該如何保?
城鄉居民醫保是老百姓的“保命錢”,是我國政府為滿足勞動者患病時的基本醫療保障需求而建立的社會保險制度。為了讓老百姓在看病、住院時都能用上這份“保命錢”,國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僅2017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預算就超過1.4萬億元,醫保覆蓋人數突破11億。
然而在醫保基金為老百姓帶來實惠的同時,近些年來,一些有組織、大數額的醫保騙局卻頻頻被曝光。這些“黑手”為謀取私利,置國家法律法規與群眾利益于不顧,采用的手段花樣百出,以最終達到其“騙保”目的。在已經破獲的數起騙保案件中,往往牽涉人數眾多,套路也“五花八門”。
早在2009年,重慶市秀山縣就通報了一起新農合醫療基金詐騙案,涉案人數達28人。從2007年12月到2009年5月,該案共利用303人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和身份證或戶口本,編造住院收費收據、醫院疾病證明書、醫院住院費用明細清單、務工證明等虛假材料,騙取國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近450萬元。
在新農合基金屢遭“黑手”的同時,城鎮醫療保障基金也未能逃出不法分子的侵占。不少地方還衍生出過度檢查、超量開藥、虛增患者住院天數、假手術、假用藥等五花八門的騙保“套路”。
更為駭人的是,某些地方甚至出現專業的騙保中介,大規模誘騙參保群眾加入騙保行列,這些行為甚至在當地成為“公開的秘密”。
2018年11月14日,沈陽兩家醫院花錢雇傭退休老人住院,騙取國家醫保費用的問題被央視曝光。當地多位退休老人在騙保中介介紹下,到醫院“掛床”假住院,事后可得到幾百元的好處費。而醫院從其醫保賬號中套取的資金則是幾千甚至上萬元。經審查,這起騙保案依法傳喚相關人員242名,刑事拘留涉案嫌疑人37名。
騙保案件頻發,涉案人員眾多,參保百姓成為多次“掛床”的“專業病人”,究其原因與群眾對于醫保詐騙的法律認識薄弱不無關系。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姚志明分析指出,醫院利用一些群眾占便宜、貪小利的心理,打著免費體檢、免費發藥、免費住院的幌子,以惠民為名、騙保為實,而得了好處的群眾不會舉報揭發,群眾監督失靈。出于各自的考慮,醫患形成利益共同體,對外隱瞞騙保事實。
事實上,參與上述各種形式的騙保都已觸碰法律的紅線。“騙取社保的犯罪行為將以詐騙罪論處,在《刑法》和《社會保險法》中都有相關規定。”姚志明稱。
2018年2月,在廣西賀州發生的一起偽造住院材料騙取新農合資金案中,12名涉案者騙取醫保費用140余萬元,被判有期徒刑并依法分別判處罰金,最高獲刑13年。姚志明提醒,“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群眾知曉騙保行為是違法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不要因為無知和貪欲走上犯罪的道路。”
國家醫保基金作為百姓治病的“保命錢”,一方面要群眾主動“自保”,拒絕參與欺詐騙保行為、自覺舉報相關不法分子;另一方面,離不開有關監管部門的從嚴治理、重拳打擊。
2018年11月19日,北京市朝陽區的趙女士到呼家樓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針時,被要求出具本人社保卡。患有慢性病的趙女士每周都會在這里定期打針,過去只要拿著早前開好的注射治療單就可以注射,護士告訴她,“這是為了防止盜用社保卡,利用醫保替他人開藥等。”
基層衛生服務中心加強就診患者與社保卡的一致性確認,是近期整個醫療服務體系嚴打欺詐騙保行動的縮影。
2018年9月,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健委、公安部及藥監局4個部門共同開展了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專項行動,這是2018年5月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專項行動,也是醫保制度建立以來第一次專門打擊騙保行為的全國性專項行動。與此同時,人社部2018年10月發布了《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的征求意見稿,擬將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參加、申報社會保險和騙取社會保險待遇或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的單位和個人列入社保“黑名單”。11月2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建立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舉報獎勵機制,公布了醫保局及全國32個地方打擊騙保專線舉報電話,并在全國范圍部署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專項行動“回頭看”。
從醫保局獲悉,在過去約3個月的專項打擊行動中,各地工作取得了初步進展:吉林省長春市對761家存在違規行為的定點服務機構進行處理,拒付違規金額1000余萬元;天津市暫停或解除了與92家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協議,追回基金近1800萬元,罰款2000余萬元;河北省唐山市公開通報84家市本級定點醫療機構查處情況,40家被暫停醫保服務;山西省處理違規醫療機構309家,處理違規零售藥店653家,追回醫保基金151.35萬元。
而對于沈陽騙保一案,醫保局監管組牽頭人黃華波坦言,該案的發生,既表明了專項行動的必要性,也反映出醫保基金監管仍有很多漏洞,離中央的要求和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醫保局再次在全國范圍部署專項行動自查工作“回頭看”,重點聚焦3類行為主體:一是醫療機構,重點查處誘導參保人員住院、盜刷和冒用參保人員社會保障卡、偽造醫療文書或票據、協助參保人員套取醫保基金、虛記或多記醫療服務費用等行為;二是零售藥店,重點查處串換藥品,刷卡套取基金等行為;三是參保人員,重點查處通過票據作假騙取基金等行為。
在地方上,不少省市利用高新技術創新監管的實踐亦值得借鑒。2018年5月,武漢300家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實現藥品信息的全流程可追溯,一旦發現藥品銷售或購買異常,系統即可馬上鎖定相關機構和人員;7月,上海多家定點藥店及部分定點醫療機構試點建立了人臉識別智能監控視頻系統,可快速找出違法行為人圖像,并據此移送給公安部門處置;而河北、浙江、福建等省則為定點醫療機構安裝了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控的全天候高清“天眼”系統。
醫保基金監管急在治標,重在治本。在四部門聯合打擊、人社部建立騙保黑名單、地方出臺創新監管的同時,姚志明還建議,對醫保基金監管出臺相關法規。
“目前來看,上海、天津、湖南等地,都出臺了專門的醫療保險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從法律法規層面強化醫保監管職責。”姚志明表示,出臺專門的監管法律法規是形勢所需,也是進一步完善監管職能的有效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不久前國家醫保局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同樣表示,要加快醫保監管立法,完善智能監控體系,實行部門聯動,加快建立醫保基金監管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