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贊章 饒華海 彭云清
摘 要 水稻作為我國種植范圍較廣的農作物,其種植技術雖然在近年來有了很大發展,高產種植技術也比較成熟,但由于技術推廣普及速度較慢,很多地區的水稻種植技術水平仍比較落后,直接影響到了水稻質量、產量以及我國農業的發展。基于此,結合當前我國水稻種植現狀,對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進行分析,同時圍繞水稻種植病蟲害防治要點展開探討。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防治;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05
1 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
1.1 合理選種
在農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當前市場上的水稻品種多樣,由于不同水稻品種的成熟周期、生長環境要求、單位面積產量等特性均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水稻種植前,必須要結合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氣候條件、收獲季節以及市場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稻種,保證稻種特征能夠與當地環境條件、市場需求相適應。同時,在絕大部分地區,農戶都應以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熟期適中、米質優良為標準選擇水稻品種。另外,在拿到水稻種子后,農戶需檢查稻種的包裝、種子籽粒及標簽等,以保證種子質量,如出現包裝破損、標簽字跡模糊、二次封口、籽粒大小顏色不一致、破損粒過多、標簽內容不齊全等問題,應立即更換稻種,以免因稻種質量問題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及質量。
1.2 種子處理
在購買到合適的水稻種子后,需對稻種進行專門處理,以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高水稻出苗率與成活率。水稻種子處理應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1)從種子篩選入手,根據種子飽和程度及健康情況進行篩分,選出品質優良的種子,并將其中品質較差、攜帶病害或飽和度較低的種子去除。2)選擇平整開闊且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場地,將種子鋪開晾曬,促進種子水分蒸發、后熟以及種子內酶活動,提高發芽率,同時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殺菌作用,降低病害發生率。3)在曬種后,將種子與適量藥劑、肥料攪拌均勻,以達到殺蟲殺菌、補充養分的目的,對水稻育苗工作十分有利。除以上種子處理方法外,浸種、催芽、硬實處理、層積處理等方法也都可以達到種子處理的效果,農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種子處理方法。
1.3 播種育苗
1.3.1 前期準備與播種
當前我國水稻種植普遍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因此在完成種子處理工作后,還應根據當地耕作制度選擇合適的時間播種育苗。一般來說,雖然不同地區的實際播種時間不同,但總體上應于氣溫穩定在5~6 ℃時開始播種,以保證水稻的發芽率、出苗率及整齊度。另外,雖然不同地區水稻的育苗工作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上應堅持以下4點。1)在育苗地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滲水性良好、地勢平坦且相對較高的非鹽堿地,以方便排灌,避免因耕地積水而出現爛種、爛苗等問題,同時也能避免鹽堿物質對水稻秧苗生長造成影響。2)在選擇床土時,除了要保證土壤疏松肥沃,還要嚴格控制土壤酸堿度,以免影響水稻種子發芽及秧苗生長[1]。3)在整理苗床時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設計要求控制苗床的長寬、四周溝深及寬度,苗床挖設完畢后要將地面的土壤耙細整平,以便于進行后續播種工作。4)播種前需要根據土壤的理化性質確定適宜的糞肥及硫酸銨、硫酸鉀等化肥施用量。待各項前期工作準備完畢后,將苗床澆透水,然后進行播種,播種時要保證種子分布均勻,雖然單位面積的播種量需要根據具體移栽方式而定,但每個孔穴通常應播2~3粒種子。
1.3.2 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可分為溫度管理與水分管理2部分內容。1)溫度管理。需要從育秧棚封閉后開始,農戶要通過觀察水稻秧苗的生長情況來判斷當前水稻的生長階段,根據秧苗生長階段來控制育秧棚內的溫度。例如在水稻秧苗1葉1心期,育秧棚內溫度應在30 ℃左右,在進入到2.5葉期后,則應將棚內溫度控制在20 ℃以下。整個育苗期必須對育秧棚內溫度進行密切監控,一旦溫度過高應立即通過加大通風口等方式降溫,以免出現高溫燒苗現象。另外,在正式插秧前,還要預先撤掉棚膜,幫助秧苗盡快適應外界溫度。2)水分管理。農戶需要分別在播種前、出苗后澆水,澆水后在地面覆蓋地膜保水,澆水頻率、次數及澆水量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1.4 整地
水稻整地的方法與時間并不固定,不同地區應根據耕地條件及氣候特點選擇合適的整地方法,確定適宜的整地時間。例如在灌溉水稀缺或灌溉不便的地區,應選擇在秋季整地,既可以省去泡田環節,降低水資源消耗,同時還能促進土壤熟化,殺死耕地中蟲卵、病菌與雜草種子。在水源豐富、灌溉方便的地區,則可以先在秋季翻整土地,之后在春季進行旱耙整地,以達到更好的熟化土壤效果。在整地過程中,農戶需要控制翻整深度,一般以15~18 cm為宜,以免因翻整過深而打破犁底層。
1.5 插秧
整地環節結束后,可選擇合適的移栽時間進行插秧,不同地區的插秧時間同樣需要根據氣溫來確定,如當地氣溫能夠持續穩定在12~13 ℃,即可開始插秧工作。插秧時間不可過早也不可過晚,插秧時間過早可能會延長緩苗時間,影響秧苗的成活率與生長發育速度;過晚可能會延緩水稻的成熟期,直接影響到水稻產量與質量 [2]。在插秧過程中,農戶需要對秧苗的品種特性及生長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并根據不同水稻品種的分蘗能力及秧苗素質來調整單位面積插秧量。如秧苗素質較好或稻種分蘗能力較強,可適當降低單位面積插秧量,以免出現過度密植的情況,反之則應適當增加單位面積插秧量。
1.6 科學施肥
不同地區的耕地、水稻品種、秧苗生長情況等因素完全不同,水稻施肥在總體上應堅持混合施肥的原則,綜合施用有機肥、化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有效補充水稻生長所需的各類營養元素,促進水稻秧苗健康發育。在施肥前,需提前了解近期天氣情況及稻種特性,以確定適宜的施肥量,例如抗病性較弱的水稻,可適當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抗倒伏能力較差的水稻品種,則可以在追肥階段增加鉀肥的施用量,以增強水稻莖稈的韌性。在施肥比例方面,氮、磷、鉀肥通常應按照2.00∶0.75∶1.00的比例施用,具體施肥時還需根據水稻品種特性、氣象條件、目標產量等因素適當調整,對于有條件的農戶與地區,還可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測算耕地營養元素含量與稻種各階段養分需求,據此確定具體的施肥量與施肥比例,以全面補充水稻生長所需營養。
1.7 灌溉管理
稻田灌溉可分為3個階段。1)在插秧結束1 d后進行,灌溉量應以灌到苗高2/3處為準,如當時溫度較低,則可適當加大灌溉量。2)在返青滅草后進行,灌溉方法以淺水灌溉、間歇灌溉為主,不同灌溉方法的操作雖然略有不同,但無論選擇何種方法,灌溉量都應保持一致。通常情況下,淺水灌溉水層深度應在3~5 cm,而間歇灌溉的水層深度則要控制在7~10 cm。3)在水稻秧苗抽穗開花后進行,灌溉時應采用前期淺水灌溉、后期間歇灌溉的方法,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增強根系活力,待水稻成熟期后停止灌溉[3]。
2 水稻種植的病蟲害防治要點
2.1 準確把握防治重點
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雖然比較復雜,但由于不同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及多發期不同,只要能夠把握好防治重點,在水稻秧苗的不同生長階段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例如稻曲病的病源為土壤中的厚垣孢子,這類病菌破裂散落后會在土壤中越冬,并于第二年再次萌發,在整地期間噴灑農藥等方法可以有效殺死該病菌,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同時,26~28 ℃為最適宜病菌生長的溫度,在此溫度期間仔細觀察水稻生長狀況,對比稻曲病發病特征,就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病害,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即可達到良好的病害治理效果。
2.2 堅持預防為主原則
水稻常見病蟲害種類較多,雖然不同病蟲害的為害程度不同,但無論哪種病蟲害,即便在病發后能夠及時發現,治理起來都比較麻煩,同時也會使水稻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因此,水稻病蟲害防治需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提高選種、種子處理、整地、育苗、插秧等前期環節的規范性,通過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盡可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以降低病蟲害治理難度,有效控制病蟲害。
2.3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噴灑農藥是當前我國水稻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在使用化學農藥的過程中,為降低農藥對耕地及其周邊環境的污染,避免農藥對水稻生長及質量造成影響,農戶需嚴格控制農藥用量,采用正確的使用方法。例如在用量選擇上,應嚴格按照說明書中的規定配比進行,如因雷雨天氣等特殊因素需要增加用量,也要仔細詢問相關技術人員。在噴藥過程中,要保證農藥噴灑均勻,以免因局部噴灑農藥過多而灼傷秧苗。
3 結語
總而言之,水稻科學合理種植及病蟲害防治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只要了解各環節的種植技術要點,同時把握好農藥用量、掌握了新型病蟲害防治手段,就能有效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秀容.關于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J].鄉村科技,2019(17):78-79.
[2] 梁巧燕.關于水稻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7):112-113.
[3] 王敏.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與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22):12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