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京 談梅芳
摘 要 生態農業集中強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利用植保新技術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已經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基于此,立足生態農業發展大局,分析討論生態農業中的植保新技術,并闡述了保證植保新技術順利實施的策略。
關鍵詞 生態農業;植保技術;生態防治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08
1 生態農業中的植保新技術
1.1 “三誘”防蟲技術
1.1.1 光誘防蟲技術
光誘防蟲技術是生態農業中常用的植保技術,采用專用殺蟲燈對害蟲進行誘殺,本質上屬于物理防治技術。光誘防蟲技術以害蟲的趨光特性為基本原理,殺蟲燈工作時散發出的光能夠吸引害蟲。該技術屬于綠色環保殺蟲技術,符合生態農業基本要求,可以在高效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基礎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市場滿意度。具體實施中,種植人員還可以將殺蟲燈捕殺的害蟲作為一種高蛋白飼料,投放給食蟲動物,從而降低食蟲動物的飼養成本。基于此,如果生態農業體系中包含蛋雞飼養等食蟲動物的飼養活動,種植人員可以結合靶標害蟲的敏感光譜范圍、生活習性及生長規律等特點,科學設置殺蟲燈,并在燈下設計害蟲回收袋,將誘殺的害蟲收集起來作為蛋雞的飼料[1]。
1.1.2 色誘防蟲技術
色誘防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昆蟲的趨黃性,是一種采用特制黃板吸引并捕殺害蟲的物理防治技術。這一植保技術對于趨黃性較強的害蟲非常有效,如蚜蟲、粉虱、果蠅等,可以在白菜生產基地中有效應用。相關研究發現,白菜種植中每一張黃板最多可以誘殺364只黃曲跳跳甲,平均每張黃板黏住害蟲的數量為85~200只,可見該技術的防蟲效果極佳。色誘防蟲技術的優勢在于操作簡單、應用范圍比較廣且黃板使用時間較長,在無毒、無害、綠色環保的基礎上可以對多種害蟲進行防治,且成本相對較低,所以該植保技術適合大面積蟲害防治。在應用色誘防蟲技術時,需要注意黃板的位置應控制在高于植物10 cm的位置,且一張黃板的防治范圍最好小于15 m2,在果園中應用黃板技術應盡量在每棵果樹上放置一張黃板,以達到較好的蟲害防治效果[2]。
1.1.3 性誘防蟲技術
性誘防蟲技術在本質上屬于生物防治技術,以人工方式釋放干擾性激素,阻礙或者影響成蟲的交配,達到減少蟲卵排放量、延緩害蟲繁殖效率的目標,為其他防蟲技術的實施爭取更多時間,最終達到綜合防治、生態防治、標本兼治的目的。實踐表明,性誘防蟲技術對煙青蟲、小菜蛾等蟲害的防治效果十分明顯,如利用小菜蛾性誘劑時發現,一個性誘防治周期可以捕殺大約800只成蟲。性誘防蟲技術作為生態農業體系中安全、無公害的生物植保技術,如今得到廣泛應用,其優勢體現在選擇性比較高、綠色環保、對區域生態系統中的益蟲不會產生不利影響,且不會導致害蟲的抗藥性等。但是該技術也有一定缺陷,即對幼蟲的防治效果不是非常明顯。為便于性誘防蟲技術的應用,可以利用優質橡膠作為載體,經過系列處理工藝,讓引誘劑十分均勻、緩慢地散發到防治區域中,引誘雄性昆蟲;誘芯需要在玻璃或者塑料材質容器中保存,注意避光,最好放在冰箱中,需要使用時再取出。不同種類的誘芯具備的效期不一致,通常為90 d,利用這些誘芯作為害蟲的情況測報時,需要定期換代誘芯,以確保誘殺效果[3]。
1.2 防蟲網覆蓋技術
生態農業視角下,防蟲網覆蓋技術也是十分常見的蟲害防治技術之一。這一技術是指利用防蟲網將害蟲阻擋在農作物之外,避免蟲害對植物帶來影響,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生態農業發展中,十分常見的防蟲網是22目防蟲網。實踐表明,防蟲網覆蓋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達到防治蟲害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預防一部分病害,如防蟲網技術實施的區域中,軟腐病、碳疽病的發病率比較低。另外防蟲網還可以起到調節植物生長小環境的作用,為植物的健康成長營造安全的環境。在小白菜種植中有效利用該植保技術,不僅可以預防小白菜生長過程中的各類蟲害,同時可以有效預防一部分病害,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提高農戶的綜合經濟效益。
1.3 數據庫技術
數據庫技術是近年來結合網絡信息技術誕生的新植保技術,是指通過組建數據庫的方式對植物信息進行儲存與篩選,進而達到針對性解決植物病蟲害的目的,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在數據庫組建完成后,相關工作人員要結合生產需要在數據庫中搜索各類植物的生長規律、生長周期以及植保方面的相關問題,為植物生長各個階段制定針對性的保護對策,實現農作物的優產、高產。現階段很多地區已經建立起來了完善的植物數據庫,其中包含了植物的生物學信息、圖像信息、病蟲害專題防治信息以及經濟利用等信息,還為植物保護配備了專業的程序軟件,農戶申請登陸網絡服務中心后,可以結合自身的需求在平臺上查詢到自己需要的植保技術,這樣一來農戶可以極大程度地享受最新的植保技術,利于生態農業技術的共享。
1.4 構建綜合植保體系
發展生態農業是現階段農業生產的重要方向,雖然應用各類植保新技術可以為植物生長營造有利環境、確保植物免受各類病蟲害侵擾、減少農副產品的農藥殘留、提高市場滿意度,但是具體生產中,單純依賴上述3種新技術還無法達到理想化的植保效果,因此必須將生物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技術和物理防治技術結合起來,構建立體化的植保體系。其中生物防治技術是以生態系統食物鏈為基本原理,在農作物生長區域中定期投放害蟲的天敵,利用害蟲與天敵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化學防治技術是指利用化學藥品對影響植物生長的各類病蟲害實施防治,化學防治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防治效率高,可以避免各類病蟲害的大規模蔓延。但是,利用化學防治技術時,必須合理控制化學藥劑的使用量與使用方法,同時加大對無毒、無公害化學藥品的研發力度。物理防治技術需要貫穿到農作物種植的始末,農戶應結合各類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在種植前認真整地,做好殺菌消毒等工作,在田間管理中實施精細化操作,為農作物生長構建安全的環境。
2 生態農業視域下植保新技術的實施
隨著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各類植保新技術應運而生,并在實際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確保植保新技術的有效實施,應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建立保障體系。1)在各級農業服務機構的引導與鼓勵下建立起植物病蟲害預報與監測機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引導農戶科學監測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并將實際情況上報到農業服務中心。相關技術人員結合農戶的反饋信息,科學分析病蟲害的發生機制與影響程度,給出科學的植保方案,從而實現對各類農作物的動態保護。2)進一步加大對植保新技術的研究力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實現科學技術向現代生產力的轉化。科研機構應該結合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研發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簡單的植保技術,為各類種植戶的具體實施提供方便,保證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效果。3)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植保新技術的宣傳力度,積極轉變種植戶的生產經營理念,確保廣大農民群眾認識植保新技術的重要價值,掌握綠色環保生產技術的操作規范,提高植保新技術的使用效率。
3 結語
生態農業中植保新技術以安全性、環保性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經濟效益為宗旨。農作物種植戶應該認識到植保新技術的優越性,并積極引入新技術,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提升農副產品的整體質量,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玉網.植保新技術與生態農業[J].現代農業,2019(2):22-23.
[2] 羅詠梅.生態農業中植保新技術的應用研究[J].北京農業,2016(6):51.
[3] 韓松炎,劉曉野,王旭.淺談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4(12):7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