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班鸼 蘭嵐



摘 要 在廣西巴馬縣開展水稻施肥試驗,采取田間小區試驗方法研究氮、磷、鉀和硫酸鋅、硅鈣肥配合使用后對水稻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氮、磷、鉀等元素肥料的合理配合使用將會對水稻產量有著較為明顯的增產效果,中微量元素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較為突出,并且研究發現,氮、磷、鉀和硫酸鋅、硅鈣肥的合理配合使用可以實現增產。
關鍵詞 水稻;小區試驗;中微量元素肥料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10
水稻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施加大量營養元素,再輔以中微元素的配合,才能夠促進水稻的良好生長,進而獲得更為優質的水稻。而在水稻生長過程中,中微元素的量雖然較少,但其對于水稻的生長發育的促進作用是無法被替代的,若是在水稻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缺少中微量元素,便會導致水稻出現不孕率增加、影響水稻穗粒數等問題。本次試驗在如今當地比較常用的肥料為基礎,加以施用氮、磷、鉀、硫酸鋅、硅鈣肥等肥料,從而總結出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對于水稻產量的實際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選擇
以巴馬縣作為水稻種植研究基地,整個試驗地區相對地勢較為平坦,土地肥力較為適中。在試驗前,為能夠保確定土地的基本性狀,研究者對土地性狀進行了試驗分析,進而總結出試驗地區土地基本性狀如下:pH 6.9,有機質35.61 g·kg-1,全氮1.89 g·kg-1,速效磷23.7 mg·kg-1,速效鉀43.6 mg·kg-1[1]。
1.2 試驗材料
水稻品種:中浙優8號。氮肥:46%尿素;磷肥:12%普鈣、64%磷酸二銨;鉀肥:40%顆粒鉀肥;硫酸鋅:99%;硅鈣肥:99%。
1.3 試驗方法
本試驗設置4個試驗組,具體施肥情況見表1。為確保施肥效果,每個試驗組都會按照自身的施肥量重復3次施肥[2]。
為控制試驗組的變量因素進行,本試驗中的小區均為長6 m、寬5 m,總面積為30 m2的矩形。另外,對于小區間的間隔用田埂進行分隔,然后再用田埂進行覆蓋,從而降低小區之間的中微量元素滲透情況。在小區設置特定的保護行,并且實行單排灌輸。在水稻的種植規格上,采用每小區20行,每行27株,每株之間的株距為行距30 cm,株距為18 cm,每株內只種植1株,以此來盡可能降低變量因素對本試驗的試驗結果所造成的影響。
對于施肥方法,第一輪施肥則是在水稻種植以前,然后將試驗組中的全部磷肥、30%氮肥、50%鉀肥作為基肥施用;第二輪則是在水稻的分蘗期進行施用,并且施用量為40%氮肥、50%鉀肥;第三輪則是在水稻幼穗期施用20%氮肥,在水稻的齊穗期施用再施用最后10%的氮肥。硫酸鋅和硅鈣肥則是與第一輪施肥一樣全部用于水稻的基肥,其他水稻的種植采收過程全部按照巴馬縣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長情況影響
由表2可知,在第1次試驗統計時,各試驗組之間的株高差距并不是很大,各試驗組小區內的水稻生長態勢總體基本相同,并且水稻苗數最多的為試驗組4,比最少的試驗組1平均多出了1.8株稻苗。而在第2次統計中,試驗組3中的水稻長勢最好,其相對于長勢最差的試驗組1小區中的稻苗平均高出了2.7 cm,相對于其他施用中微量元肥料的試驗組都有著一定的生長差距,并且在苗數上也開始有著一定的差距。在第3次統計中,試驗組1的平均長勢已經與其他3個試驗組中的水稻苗的平均長勢有了較大的差距,甚至與長勢最好的試驗組4已經有了
4.7 cm的平均差距,并且在所有試驗組中也是平均苗數最少的,只有4.9株,相對于平均苗數最多為7.5株的試驗組4,已經有著2.6株的差距。等到第4次統計時,雖然4個試驗組之間在株高上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差距,但在苗數上,苗數最多的試驗組4相對于只施用氮、磷、鉀3種肥料的試驗組2都多出了2.4。通過對這4次統計可以發現,試驗組3和試驗組4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無論是在株高上,還是在苗數上均多于試驗組。由此可見,鋅肥和硅肥可以有效地促進水稻分蘗,再結合表3的數據可以發現,在試驗組2的基礎上施用鋅肥和硅肥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每穗的實粒數和結實率,但對于千粒質量的影響卻并不是很大。
2.2 產量和經濟效益影響
由表4可知,沒有施用任何化肥的試驗組1的產量和總體經濟效益最低,因此施肥相對于不施肥來說將可以實現有效的增產創收。其他3個試驗組中,試驗組3和試驗組4兩者間的經濟效益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兩者相對比于只施用了氮、磷、鉀等肥料的試驗組2卻無論是在增產率上,還是在總體經濟效益上都有著較大的提高,但卻兩者卻多出了鋅肥和硅肥的額外費用[3]。總結后可以得出試驗組4(硅鈣肥)相對于試驗組1增產了2 885.8 kg·hm-2,比試驗組2(氮、磷、鉀)增產了208.7 kg·hm-2,比試驗組3(硫酸鋅)增產了43.2 kg·hm-2。試驗組3相對于試驗組增產了2 842.6 kg·hm-2,相對于試驗組2增產了480.7 kg·hm-2。試驗組2相對于試驗組1增產了2 361.9 kg·hm-2。
3 結論
通過本次試驗發現,施用氮、磷、鉀等元素肥料相比較不施用肥料來說,將會實現增產。但在此基礎上施用硫酸鋅和硅鈣肥將可以提高水稻的每穗實粒數以及結實率,從而極為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并且最終計算總結以后發現硅鈣肥不僅效果最好,而且所需要的施肥金額也小于硫酸鋅,因此在實際使用時可以采用硅鈣肥作為化肥補充,提高水稻產量。本試驗只局限于巴馬縣的試驗田,仍舊有著較大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 唐英順.施用有機配方肥對水稻增產效果的試驗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6):90-91.
[2] 于廣星,宮殿凱,代貴金.硅肥對水稻增產提質抗病蟲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稻米,2019(1):21-22.
[3] 黃雪梅.施用鋅肥對水稻產量影響的研究[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7(4):39-4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