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丹 畢昊元



摘 要 于2018年9月至10月中旬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大專院校校園綠地、道路綠地、廠礦區綠地等3種綠地中的20種常見園林植物的滯塵量進行測定。采集共20種常見園林植物葉片,每7 d同一時間采集1次樣本,分別從東、西、南、北4個方向均勻采集能夠充分接受灰塵的成熟葉片12片,將葉片封存于密封袋內,帶回實驗室處理,連續調查5次,比較不同園林植物滯塵差異,通過園林植物滯塵量的差異來判斷園林植物對銀川生態綠化的作用,為促進本市生態綠化更好發展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 綠地;園林植物;滯塵量;寧夏銀川市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31
由于發展與環境兩者關系的極不協調,全球出現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水體污染、土地沙漠化、瀕危物種滅絕、大氣污染等,特別是在城市范圍內,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城市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且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1]。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及工作環境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快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已成為當今社會快速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诖?,對園林植物的滯塵量進行研究。
不同園林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滯塵能力也有較大差異,選擇適合城市發展的滯塵能力強的綠化樹,是城市綠化設計的基礎,也是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保
證[2]。因此,選擇銀川市應用頻率較高的園林植物為研究對象,對城市中不同綠地的園林植物滯塵量差異進行研究。該研究的主要對象為銀川市鄉土植物,通過滯塵量的測定為將來本市生態綠化的更好發展提供有利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試驗區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屬寧夏北部平原和山地地貌區,由賀蘭山山地和銀川平原兩個地貌分區組成。西夏區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氣候干燥,冬寒夏暑,春季多風沙,秋季雨集中,且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晴天多,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
1.2 滯塵效應研究方法
分別在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綠地、學院東路道路綠地、化肥廠綠地3種綠地類型中采集紫葉李、中華金葉榆、白蠟、加楊、王族海棠、西府海棠、丁香、五葉地錦、榆葉梅、連翹、龍爪槐、榆樹共12種常見園林植物葉片,每7 d同一時間采集1次樣本,分別從東、西、南、北4個方向均勻采集成熟葉片4片,樣品選擇能夠充分接受粉塵的植物葉片,將葉片封存于密封袋內,帶回實驗室處理,連續調查5次,比較不同園林植物滯塵差異。
1.3 滯塵效應測定方法
將采集的園林植物葉片進行測量,記錄初始重量W,然后放于裝有蒸餾水的燒杯中用毛刷洗掉葉片上的灰塵,取出葉片。待葉片上的水分蒸發完之后稱重,測量記錄重量W1,灰塵的重量即為W-W1。將浸泡后的葉片壓平,旁邊放已知量So的參照物,對葉片參照物一同進行拍照,利用Adobe Photoshop CS5軟件分析照片,得出參照物所占像素Po和葉片所占像素P,測出葉片面積S1=PSo/Po,因此滯塵量TSP=(W-W1)/S1[3]。
2 不同區域不同植物的滯塵量對比
2.1 廠礦區綠化植物滯塵量對比
計算廠礦區采集的樹葉標本的滯塵量,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見圖1。分析發現,在廠礦區中,園林植物滯塵量大小的排序為紫葉李>龍爪槐>白蠟>榆樹。在相同的區域環境下,紫葉李的滯塵能力較強,榆樹的滯塵能力相對較弱。猜測其原因可能在于園林植物葉片的大小影響其滯塵能力強弱,所以在灰塵較大的區域,建議采用葉片大、滯塵能力強的園林植物。
2.2 校區綠化植物的對比
計算校區采集的樹葉標本的滯塵量,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見圖2。在校區中,園林植物滯塵量大小的排序為榆葉梅>西府海棠>五葉地錦>丁香>連翹>王族海棠>白蠟。在相同的區域環境下,榆葉梅的滯塵能力更加強,白蠟的滯塵能力相比較弱,猜測原因在于園林植物所生長的高度不同,其滯塵能力也有所不同。校區處于環境灰塵量小的區域,越貼近地面的園林植物,越容易形成滯塵。榆葉梅和西府海棠的植株不高,容易吸附空氣中低矮的灰塵,而白蠟植株偏高,滯塵能力偏弱[4]。
2.3 道路綠化植物的對比
計算道路采集的樹葉標本的滯塵量,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如圖3。
道路中,園林植物滯塵量大小的排序為紫葉李>旱榆>白蠟>加楊>中華金葉榆。在相同的區域環境下,紫葉李的滯塵能力更加強,之間、中華金葉榆的滯塵能力相比較弱。
3 結論
作為空氣質量監測的重要手段,綠化樹種的葉片滯塵量測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環境中空氣顆粒物含量。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園林綠化植物滯塵量的對比,在廠礦區的常見綠化植物滯塵量的大小為紫葉李>龍爪槐>白蠟>榆樹;在校園的常見綠化植物滯塵量的大小為榆葉梅>西府海棠>五葉地錦>丁香>連翹>王族海棠>白蠟;在道路的常見綠化植物滯塵量的大小為紫葉李>旱榆>白蠟>加楊>中華金葉榆。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銀川市周圍的綠地中,可根據不同區域性質來決定不同的綠化樹種,在滯塵量大的區域,可采用滯塵能力較強的綠化樹種,如紫葉李,白蠟等,在滯塵量小的區域,便可采用滯塵量較弱但觀賞價值高的綠化樹種,如丁香、榆葉梅等。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夠有效進行城市生態綠化規劃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穎佳,劉中兵.城市道路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研究進展[J].綠色科技,2017(15):24-26.
[2] 戴希剛,張振,曾長立,等.武漢市主城區綠化植物滯塵效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9):2279-2282,2286.
[3] 高丹丹,趙麗婭,李成,等.常見園林植物滯塵能力及評價方法[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9(1):56-59,71.
[4] 周旭丹,安佰儀,王薇,等.北方城市不同植物滯塵效應季節變化[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8):489-49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