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蓮
摘 要 農民增收是黨和國家最重要也是最艱巨的任務,在“三農”問題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可以有效解決部分問題。但從目前農民收入的現狀來看,農村農民收入總量雖呈現出逐步增加的趨勢,但增收速度緩慢,因此必須加快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非農就業增長等方面來促進農民增收,從而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 農民收入;增收;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46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民在農業方面出現了產業發展緩慢、貧困問題凸顯等情況,而增加農民收入,不僅可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重要保障,還能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調動農民在農業活動中的生產積極性,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同時促進農民增收也是為了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保證國民經濟能夠快速健康的發展。基于此,結合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探討提高農民收入的切實途徑。
1 農民收入現狀
1.1 收入水平方面
有學者提出,目前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處于持續提高、階段性特征明顯的狀態[1]。從歷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節點來看可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經歷了一個由徘徊不前、緩慢增長到停滯下降再到穩步增長的過程。
1.2 收入差距方面
從農民收入情況進行對比可發現,農民之間的收入情況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問題,最明顯的特征為地區性差異。在我國東西兩部整體經濟速度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農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擴大,雖然農民之間收入的組成部分不會產生明顯差異,但是增長率首位和末位的省份地區每年都會出現差異化的變動。從總體發展層次上看,我國農民收入的整體趨勢表現出了逐步上升的態勢,并且呈現出縮小-擴大反復交替進行的經濟局面。從近年來農民收入的問題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仍缺乏有效的抑制。
1.3 收入結構方面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來源結構也在不斷變化,但不同收入構成的比例之間存在差異,表現出了農民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懸殊的情況。由于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減慢,純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就會明顯下降,從而影響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有學者提出,工資性收入增長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家庭經營性增長是制約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原因[2]。
2 農民收入增長的制約因素
我國農民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普遍偏低,同時也表現出了收入增長速度減緩的趨勢,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從總體來看,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主要有兩點。
2.1 資源因素的制約
從資源循環理論的觀點來看,農民收入增速較低受到了資源因素制約的影響,當人均收入低時就會出現低儲蓄、低投資的情況,投資水平低則意味著收入水平低,在此資源循環的影響下,農民收入難以得到大幅度增長。在資本需求方面,農民收入低的情況下會影響對市場的需求,而低需求的出現則是由于投資引誘不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的局面。針對這個問題,有學者提出增加土地流轉量對提高農戶家庭人均收入具有積極作用,農戶外出勞動力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3]。
2.2 制度性因素的制約
完善的組織制度是影響局部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從西方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特點來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則是受到有效率經濟組織的影響。在我國農民收入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率制度的影響,市場出現許多問題,如交易成本高、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等。而對農民來說,沒有有效健全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導致農民的利益缺乏保障,農民積極性也會因此下降,成為了農民收入增長的制約因素之一。
3 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與對策
3.1 建立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增收動力
國家需要建立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1)堅持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在農民收入問題上,繼續加強公共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力度,調整公共財政的指出結構,讓農業能夠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從而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需求,擺脫資源需求的惡性循環局面;針對農業基本建設方面,需要加大投資力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從而增加農民收入。2)完善制定政策,扶持農業的發展,全力支持農民增收。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中,需要全面反映出農民增收的體系,建立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新農村扶持政策體系,通過政府引導、工業反哺、城鎮支持等方面來提高農民生產活動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增長的動力[4]。
3.2 推動產業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1)加快農業的產業化結構調整和資源轉型,讓產業發展能夠更快地適應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腳步,完成品牌發展戰略化的目標;在第三產業方面,應加強農業與旅游和文化產業之間的融合,讓農業可以快速融入到第三產業的發展中,如建設農業標準化基地、地區主題節慶會展活動等。2)推動農業經營的產業化發展,對于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應讓其做好帶頭和引導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產品展銷展會,不斷規范自身的服務店或直銷店,還能針對農產品建立生產基地,為農民創造增收的條件。3)完善農業與科技之間的推廣服務體系,讓農民能夠切實增加收入,獲得實惠。
3.3 實施脫貧攻堅,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精準扶貧是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工作要求,而各地區都需要積極響應這一號召,打好脫貧攻堅戰,才能幫助貧困農民增加收入。1)應加強對集體經濟的總體投入,讓農村的基層經濟來源得到保障,同時也能發揮出黨和國家在扶貧問題上的領導力度。目前,農村的許多保障體系都尚未落實到位,因此集體經濟對于貧困農民而言仍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國家應大力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根據地區情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優惠政策,使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2)針對低收入的農民,農村應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的有關制度,讓貧困農民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能夠得到救助式脫貧,以提高貧困農民的收入。3)在低保制度的基礎上,還應繼續實施產業化扶貧政策,繼續帶動農民增收。
4 結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到來的背景下,必須解決農民收入增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產業化轉型和制度創新,加快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切實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劉振偉.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7-9.
[2] 劉劍非,國際.農業問題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對策[J].農業經濟,2003(4):2-3.
[3] 邢古城.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的制度因素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6-81.
[4] 陸建康,解艷波.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措施[J].現代經濟探討,2006(3):44-4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