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崎雄
摘 要 經濟新常態下,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基于此,闡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強化農產品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及推進監督示范縣創建等農產品安全監管的內容和措施,以促使相關部門扎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保障食品安全。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內容;工作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59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意義
1.1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生命線。會寧縣流域面積6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資源富集,是傳統農業資源大縣、畜禽養殖大縣、草產業大縣,也是農產品出售流通大縣,農產品銷售收入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支柱。全縣干旱少雨,土壤沒有化學工業“三廢”和其他有害物質污染,農業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程度很低,具有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自然資源優勢。但是,會寧縣農業生產經營水平較低,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投入不足,廣大農民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淡薄,不遵守農(獸)藥使用安全間隔期,非法使用違禁劇毒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現象時有發生,外地不安全農產品(包括瘦肉精生豬、農獸藥殘留超標蔬菜、瓜果)的輸入,對會寧縣食品安全帶來很大隱患。加之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及認證滯后,農產品外銷形象沒有樹立起來,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已不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在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保障下,加強優質農產品生產、“三品一標”認證,發揮品牌效應,才能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1.2 維護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事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的同時,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更多地考慮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不但影響健康,而且影響產業,直接影響政府公信力。
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要內容和工作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規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包括農產品產地、生產、包裝和標識以及監督檢查管理。會寧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以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堅持一手抓執法監管,一手抓標準化生產為總體思路,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2.1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會寧縣實施了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項目,通過實驗室維修改造、儀器設備和檢測車輛的配備,使農產品檢測機構的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大提高。要依托項目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提升手段,明確職責,充實人員,爭取經費,增強綜合協調能力,確保監管職責落實到位;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要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進一步明確職能,改善條件,強化管理,積極爭取省上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能力建設的資金扶持,促進和帶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確保監管重心下移,提高生產環節的監管能力。
2.2 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增強農產品生產的全程管控能力
農產品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測出來的,只有嚴格按照有關標準組織生產,才能確保農產品的質量。要建立政府推動、農業部門指導、市場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積極參與的標準化生產模式,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獸藥和無污染添加劑及使用技術,規范種植、養殖行為,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培育一批特色鮮明、質量保障、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農產品。
目前,會寧縣草畜、馬鈴薯、小雜糧、瓜類、仁用杏等優勢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6家,其中省級8家、市級27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00家,其中農業農村部示范社1家、省百強合作社7家、省級示范社10家、市級示范社44家。有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商標,7家合作社進行了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認證面積1.8萬公頃,3家企業進行了有機農產品認證,認證面積600 hm2。今后要繼續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和“三品一標”認證,推進品牌提升行動,積極創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在加快認證步伐,在數量和規模上有大的提高的同時,強化證后監管,建立退出機制,積極開展對“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監督抽查和標識使用的管理和專項檢查,對質量不符合“三品一標”標準和要求的產品,要及時上報農業農村部吊銷證書,切實維護“三品一標”的品牌信譽。
2.3 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
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核心要素,要加大農業投入品整治力度,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種植業要以甲胺磷等高毒禁用農藥為重點,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農藥經營備案等制度,嚴格落實農藥生產、經營企業進銷貨臺賬、實名制購買和農藥使用記錄等制度,推行農藥質量全程追溯管理,嚴厲查處生產經營假劣農藥,嚴厲打擊非法添加未登記有效成分,尤其是添加高毒農藥成分等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農藥的行為,大力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畜牧業要集中力量開展抗菌藥專項整治,落實獸藥獸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獸藥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制度,重點整治獸藥標簽和說明書擴大適應癥、使用范圍等違規行為,嚴厲打擊養殖環節非法使用違禁獸藥和人用藥的行為。繼續深化瘦肉精和生鮮乳專項整治,加強奶站和飼料監管,嚴防出現反彈。健全和完善輿情監控制度,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盡可能地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嚴防事態擴大和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2.4 強化農產品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與監督檢驗工作,是依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h、鄉級監管部門都要按照省、市的要求,制定例行監測方案,積極配合省、市科學取樣,做好例行監測,監測范圍要覆蓋全縣28個鄉鎮的蔬菜生產基地(包括認證基地和普通基地)、批發市場、超市,及時摸清全縣蔬菜農藥殘留狀況,發現生產中農藥使用存在的問題,確保監測結果能夠更準確地反映會寧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真實情況。同時,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和省級進行農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工作,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發揮好在監督抽查工作中的職能作用,針對各級開展的例行監測工作中發現的不合格農產品,及時跟進開展監督抽查。
2.5 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2014年,甘肅省政府出臺《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試行)》;2016年,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乘政策的春風,把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位置來抓,做到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為主線,以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為目標,著力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和政府屬地監管責任,不斷強化源頭治理,加大信息平臺建設。1)強化責任落實,健全保障機制。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范圍,縣、鄉、村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要制定出臺農業專項補助和品牌建設獎勵實施意見,全力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品牌建設工作??h鄉財政要將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和追溯經費納入年度預算管理,為有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追溯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完善監管制度,強化管控措施。要完善和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產地環境監管、投訴舉報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強化禁限用農獸藥管理、嚴格執行農獸藥休藥期和安全間隔期等規定,同時大力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倡議書、告知書、承諾書管理模式,使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等環節的質量安全得到有效管控。促使農產品生產監管、進貨查驗、抽查檢測、質量追溯和產品召回等成為經營主體可接受的常態化管控措施,促使監管者能夠主動、有效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追溯工作,確保不合格產品不采摘、不屠宰、不上市、不銷售。要與食藥監部門密切配合,落實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以責任主體和流向管理為核心、以追溯碼為載體,推動追溯管理與市場準入相銜接。3)加強追溯體系建設,落實質量全程監管。信息平臺建設是做好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的核心,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的項目支持,建立完善縣級和重點鄉鎮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建設,實現縣、鄉鎮、生產基地和經營實體在質量信息上的互聯互通 ,主管部門在第一時間對轄區重點基地農產品生產過程全程監控,讓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覺遵守和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
2.6 推進監管示范縣創建,提升綜合監管能力
按照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認定標準,以原農業部發布的《關于開展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試點工作的意見》為指導,積極爭取創建省級監管示范縣,并逐步實施國家監管示范縣創建,從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監管體系建設、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檢驗監測、強化執法檢查和完善制度機制等方面,探索建立工作體系健全、監管責任到位、機制制度完善、監管措施有力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著力提升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全程監管。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