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 山東省菏澤市歷來以種植牡丹聞名全國,近年來,更是依托牡丹產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通過“以花為煤,廣交四海,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著力開展包括牡丹花會、中國林產品交易會在內的大型全國性展會,積極宣傳城市形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積極成效。基于此,深入分析菏澤市牡丹產業發展現狀、依托牡丹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形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 牡丹;產業融合發展;山東省菏澤市
中圖分類號:S68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64
山東省菏澤市歷來以種植牡丹聞名全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菏澤市牡丹產業就已起步,并以牡丹花會為契機逐漸在全國范圍打響知名度。得益于文化節的成功和產業政策的引領,21世紀以來,菏澤市牡丹產業迅速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各類牡丹產品相繼問世,市場價值開始由單一的種植業向旅游觀光和加工業轉變,顯現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跡象。
1 菏澤市牡丹產業發展現狀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產業聚集了育種、栽培、園藝、深加工、產品研發和觀光休閑等多種產業形態。截至2018年,全市牡丹種植面積約2.67萬公頃,1 400余個品種,其中油用牡丹種植規模1.73萬公頃,觀賞型牡丹0.93萬公頃,全年銷量為160萬盆,年產值約20億元。此外,菏澤市借助四省交界的區位優勢,深度挖掘牡丹的觀光旅游價值,在中國牡丹園、曹州牡丹園、古今園和百花園的基礎上,整合周邊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農業資源,打造了集觀賞、園藝、采摘和休閑為一體的牡丹生態園。僅2018年全年,來菏澤市參觀旅游的人數就達60萬人次,特別是2006年菏澤市榮獲“牡丹之都”稱號之后,牡丹花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僅擴大了牡丹銷量,而且帶動了相關產品交易,真正實現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與此同時,菏澤市借助產業發展的東風,興建大型牡丹綜合發展園區,著力研發牡丹衍生產品,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牡丹油、牡丹茶飲、牡丹化妝品相繼問世,通過鏈條延伸和精細化加工,實現了從繁育、栽培、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
2 菏澤市依托牡丹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形式
菏澤市牡丹產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政策引導和社會力量參與,建立了集育種、繁殖、深加工、文旅發展于一體的多種產業形態,形成了多元產業發展模式。
2.1 全產業結合模式
全產業結合模式是指以第一產業為橋梁,將二三產業有機融合至全行業發展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要求具備一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能夠實現從種植、銷售、深加工、旅游休閑的一條龍服務。以菏澤市堯舜牡丹為例,該集團自2002年成立以來,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加大研發投入,目前已擁有牡丹品種500余個,投產運營的食品生產線3條,主要以牡丹菜籽油和牡丹糕為主,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贊譽,并且打開了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市場。2009年,該集團又投入5 000萬元興建了以牡丹為主題的生態觀光園、野生動物園、非物質文化園等一系列觀光園區,實現了向第三產業進軍的戰略布局。全產業發展模式給堯舜牡丹帶來的極大收益,也打響了其牡丹品牌。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觀堯舜牡丹產業園時給予了高度肯定。
2.2 “觀光休閑+生態采摘”模式
近年來,隨著生態觀光旅游悄然興起,以“觀光旅游+生態采摘”為模式的新業態也在牡丹行業中得以快速發展。這種發展模式需要具備充足的觀賞資源,同時還要通過多樣化的營銷手段來提高產品價值。這種模式能夠輻射帶動周邊產業,以農家樂為首的餐飲食宿和以文化紀念為主的手工制作產業最為受益,一些生態園還開設有鮮花采摘和反季節種植業務,能夠滿足對鮮花的全年需求。“觀光休閑+生態采摘”的模式不僅能使游客近距離觀賞牡丹,回歸田園生活,而且可以親身體驗牡丹的種植、采摘等環節,增強了游客的互動體驗和旅游黏性,真正實現了種植業和旅游業的合二為一。
2.3 “互聯網+牡丹商品”模式
“互聯網+牡丹產品”模式主要依托于農村淘寶、為村等電子商務平臺,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牡丹商品放于網上銷售。這種模式實現了二三產業的無縫連接,有利于解決企業的銷售問題。目前,與牡丹相關的產品涉及醫療、食品、保健、化妝等13個行業42個品種,其中以牡丹花茶、牡丹菜籽油、牡丹化妝品、牡丹植物蛋白飲料、牡丹口服液最為暢銷。這些產品具有無毒、無害、純天然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但囿于市場信息渠道不暢和商品知名度有限,很多商品銷量并未達到預期。“互聯網+”
模式為這些商品打開了全新的銷售渠道,不僅保證了商品的及時、快速和便捷銷售,而且也為當地農民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增收創造了一條全新的致富之路。
3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3.1 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融合發展在給菏澤市牡丹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從產業組織形式上看,傳統生產模式遠不能適應新的個性化需要,生產效率低下和研發投入不足,又嚴重影響了產業融合進度。從利益分配機制上看,簡單的雇傭關系無法使農戶積極投身到擴大再生產之中,生產企業壓低成本的做法又讓農戶種植風險加大。從產業引導上看,現有牡丹用途主要以商用為主,觀賞功能相對弱化。從產業定位上看,由于缺乏長遠產業布局,集群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的水平尚顯不足,粗放型經營模式減緩了產業新業態的產生速度。從營銷方面來看,體制落后、理念陳舊、專業人員匱乏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牡丹產業發展渠道的拓寬和銷量的增長。
3.2 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經過分析發現,導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緩慢的原因有以下3點。1)缺乏整體產業規劃,行業布局不夠合理。傳統單一的產業結構無法集中獲得大量土地要素,加之產業鏈條分散,無法滿足規模化經營的需求。2)企業制度和獎懲機制尚未建立。經營權限不明、農戶生產意愿較低、缺乏市場競爭活力等弊病都歸根于沒有建立制度機制。3)產業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不足。一二三產業融合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產業引導,但囿于盈利模式不明確,資金回收周期較長,前期投入較大,金融機構對于投資牡丹產業缺乏興趣,致使很多項目因為貸款不足遲遲不能開展。
4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4.1 推進科研與種植體系建設
1)在相關科研單位協作下,升級牡丹品種繁育和測試標準,集中優勢力量攻克新品種繁育,全面推進國家牡丹育種資源庫建設。2)通過購買、并購等方式重組現有牡丹企業,培育具有行業潛質的領軍企業,引領帶動全行業整體發展。3)廣泛采用“農戶+企業”模式,打造一批牡丹園林綜合體,通過科學栽培與精細化管理,使山東省菏澤市每年牡丹種苗和鮮花供應滿足市場基本需求。4)加強一對一農戶指導,就牡丹種植的技術、管理、投入、產出進行及時引導,幫助農戶找到符合自身的發展模式,避免因盲目擴大而產生經濟損失。
4.2 推進觀賞牡丹產業建設
1)充分利用現有科研隊伍和技術力量,大力培育可觀賞性牡丹,完善牡丹新品種的甄別、篩選、引進、推廣等程序,逐步提高觀賞牡丹的更替速度和繁育力度。2)對現有反季節牡丹、鮮切花、插花等栽培生產基地和牡丹園林進行升級改造,興建一批規模較大、設施齊全、技術先進、管理現代化的栽培示范園區。3)加大對牡丹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技術扶持,強化對觀賞型牡丹栽培人才的培養,通過先進的種植理念和園藝管理技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牡丹花藝。
4.3 推進牡丹加工產業集群建設
1)加強與相關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人才智庫作用,重點開發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改進身體機能的保健食品。大力宣傳牡丹菜籽油的功效,提高在精煉、提純、加工方面的技藝,形成具有穩定生產能力的油料基地。2)繼續研究牡丹的保健功能,大力研發具有保肝護腎、降三高、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保健藥品。3)繼續完善牡丹在高端美容護膚領域的應用,重點開發具有潤膚、美白、祛斑、保濕、抑菌消炎等功能的美容護膚產品。4)大力推進對牡丹文化產品的研發,特別是在家居、裝飾、繪畫、雕刻等方面的應用,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傳統技術相結合的精品。
4.4 推進牡丹文化旅游集群建設
1)深挖現有牡丹旅游資源,在深度旅游、全景旅游和體驗旅游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形成全時、全域、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2)升級改造現有園林基礎設施,打造以“世界牡丹之都”為目標的整體園林布局,利用牡丹小鎮的特色優勢,大力發展以觀賞旅游、休閑宜居、康養醫療為主題的花園社區建設。3)在城市標志中融入牡丹元素,鼓勵非耕用地和古村落發展牡丹農莊,形成一批具有多功能的農家樂,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和牡丹發展合二為一。
4.5 推進牡丹國際商品大市場建設
1)利用現有資源,建設集育種、栽培、管理、生產、銷售、倉儲、物流為一體的大型市場,形成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牡丹商品交易中心。2)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立菏澤牡丹資源數據庫,通過定期收集和大數據分析,預測研判市場的發展趨勢,指導菏澤市牡丹產業有序發展。3)利用農村淘寶、為村、電商產業園等現有平臺打造集分銷、運輸、儲存為一體的綜合銷售服務平臺,提升牡丹銷售的規范化、集群化和科學化,把牡丹產業做大做強。
4.6 推進牡丹品牌和體系標準建設
1)組織牡丹企業參加全國范圍內的博覽會、推介會、展覽會,舉辦以“牡丹商品”為主題的系列講座,提升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品牌的知名度。2)加快規劃建設中國牡丹國際博覽中心和牡丹國花館,用于承擔成果展示、苗木展銷、學術交流、企業對接、新聞發布等事項。3)依托現有成果,加快編制牡丹全行業產業體系標準,在育種栽培、田間管理、加工生產、市場營銷等方面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執行,搶占認證領域高地。4)開展牡丹品牌認定、評比和獎懲制度,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申請中國馳名商標,允許信譽良好的企業在產品包裝上使用“中國牡丹城”“中國牡丹之都”等標志。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