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明 陳杰


摘 要 通過選育福建繡球優良單株,采用嫩枝和硬枝扦插育苗進行馴化試驗,研究不同激素種類和濃度、穗條的不同部分等對育苗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在5月和10月進行福建繡球嫩枝扦插時,用帶1/4葉片的嫩枝扦插,扦插成活率高達90%以上,扦插時用IAA、IBA及ABT6號處理穗條,穗條生根量、成活率等均有增加。
關鍵詞 福建繡球;嫩枝扦插;硬枝扦插;馴化
中圖分類號:S68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90
福建繡球(Hydrangea chungii Rehd)屬虎耳草科繡球屬[1],是福建省特有灌木花卉種,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龍巖市海拔200~800 m的山坡密林下或路旁灌叢等潮濕環境中。福建繡球為灌木,高30~70 cm,樹皮稍帶白色,有褐色斑塊花紋,極易剝落。葉膜質,葉面和葉背密被絨毛,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邊緣近中部以上具粗鋸齒,葉柄粗壯,上面具凹槽。花簇生,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每個花穗小花達100~200朵;不育花萼片3~4片,扁圓形或近圓形,全緣;孕性花藍紫色,花萼筒狀,花瓣橢圓形,小花直徑達3 cm左右;雄蕊10枚。蒴果近球形,種子棕色,闊倒卵形或闊橢圓形。花期6—7月,單穗花期達30 d以上,全株花期可達50 d,果期9—10月。在繡球屬中屬于典型的藍紫色大花型灌木花卉,具有很高栽培價值。
福建繡球在福建省分布稀少,被列為福建省瀕危的植物,物種分布區小,數量少,有衰退現象,屬漸危種類[2-3],但至今尚未進行有效的種質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調查福建繡球的資源分布狀況,廣泛收集野生種質資源,建立福建繡球種質資源圃,是保護、利用福建繡球種質資源的必要措施。
2013—2014年,研究團隊在南平市、三明市、龍巖市摸清了三地野生福建繡球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長特性和觀賞特性。根據植物生長性狀、花型、花色、花期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差異性,種群的觀賞性狀整體表現確定目標性狀,制定福建繡球綜合評分法選優、性狀指標體系(初步擬定以花徑、花色、花型、株型為重點改良性狀),開展福建繡球優良單株選擇,選出5個優良單株。
福建繡球原株數量較少,同時繡球屬植物種子都是極其微小,目前尚無對繡球種子休眠機理研究文獻,自然種子萌芽率低。另外,通過有性繁殖變異大,因此采用嫩枝和硬枝扦插技術[4]進行引種、馴化。本文重點進行扦插育苗技術研究,根據篩選出5株優良單株進行分系無性繁殖,建立無性系,進而開展無性系測定,選擇優良無性系,并估算無性系重復力。通過不同扦插基質、不同激素濃度梯度、不同處理時間梯度,不同光照、濕度的對比試驗和水肥管理技術對比試驗,探索福建繡球適宜的扦插育苗關鍵技術,并優化工藝,建立福建繡球扦插育苗技術體系,為優良無性系推廣提供必要的育苗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扦插育苗試驗點設立在南平市延平區夏道鎮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江南校區實訓基地,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閩江上游。地理坐標為北緯26°51′~26°52′,東經117°50′~118°40′,海拔92 m,2月、5月和
10月的平均溫度分別為12.7 ℃、22.3 ℃、23.8 ℃,最低溫度分別為-1.0 ℃、13.4 ℃、14.3 ℃,最高溫度分別為20.1 ℃、33.7 ℃、32.6 ℃,大于10 ℃的月活動積溫為
240 ℃、520 ℃、460 ℃,年降水量1 700~2 000 mm,年蒸發量1 650 mm。
1.2 材料
1.2.1 扦插穗條
從研究團隊篩選出的5個優良單株上剪取帶葉枝條。
1.2.2 基質及處理
扦插基質為珍珠巖和泥炭土1∶3均勻混合,扦插前4天用多菌靈濃度2 000 mg·L-1澆透,然后地膜覆蓋3 d,在扦插前1天去除地膜,翻松基質,澆透水后備用。扦插苗床基質厚度30 cm以上。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2015年2月22日、5月12日和10月6日,分3個時期分別采集穗條。2月22日采集穗條是2014年9月萌生硬枝,5月22日采集穗條是2015年3—4月萌生的嫩枝、10月6日采集穗條是2015年7—8月萌生的半木質化嫩枝。截取5~8 cm
長帶2個芽的穗條,下部離節位2~3 mm處削成馬蹄形,疏去下部葉片,因福建繡球葉片較大,為了減少水分蒸騰,將上部的葉片剪掉3/4,保留1/4葉片,每30根一捆,采集60捆。分別用IAA 200 mg·L-1、500 mg·L-1、
1 000 mg·L-1,IBA 200 mg·L-1、500 mg·L-1、1 000 mg·L-1,
ABT6號 200 mg·L-1、500 mg·L-1、1 000 mg·L-1,清水處理,將穗條基部浸泡5~10 s,取出晾干后進行扦插,每個對比進行3個重復,每個重復60根。2016年、2017年重復試驗一次。
1.3.2 扦插及管理
扦插在16:00以后進行,扦插間距約為3 cm×3 cm。扦插深度為枝條長度2/3(3~5 cm)。每試驗組扦插60根,每組分試驗50根和觀察10根兩個區,觀察區作為生根時間和生根數量的觀察,不列為成活率、生根數量的統計。扦插后澆透水,使穗條插入基質部分與基質緊密結合;扦插床上及時搭蓋拱棚,高度約1 m,上覆塑料薄膜,并將四周薄膜壓實,確保棚內空氣濕度和基質水分。5月和10月棚上方加蓋遮陽網3針75%遮陽率進行遮擋部分陽光。在扦插后10天內不翻動塑料薄膜,之后依氣溫高低調整水分管理,保持扦插基質持水量80%~85%,空氣濕度90%以上。及時檢查并拔除枯死、腐爛等穗條,同時定期在枯死和腐爛穗條區域基質上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 000 mg·L-1消毒,防止真菌感染健康穗條,影響試驗結果。每次調查、水分管理后,及時將塑料薄膜四周壓實。
1.3.3 調查與測定方法
扦插后10天觀察根系的生長情況,尚未生根時,每天早上進行觀察,記錄最初生根的日期,以拋開觀察區插穗枝條基部基質看見根為準,當穗條首次長根后,每周一進行觀察一次,同時記錄苗木的根系生長情況,6周后統計福建繡球苗木成活率和根系生長數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的激素對福建繡球扦插生根及成活率的影響
穗條扦插后觀察福建繡球的生根情況,記錄生根初始時間,扦插6周后進行對不同的穗條的根系生長情況比較,并統計成活數量。結果如表1。
同列中的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從表1可看出,福建繡球的生根時間最早在第12 d,首先出現在ABT 500 mg·L-1和IBA 1 000 mg·L-1,15 d時,IAA 500 mg·L-1、IBA 500 mg·L-1也生根,25 d清水處理的穗條生根。10個處理中,IBA 500 mg·L-1成活率最高,達92%,清水處理成活率43%,3種激素濃度為500 mg·L-1時的成活率明顯高于清水處理和濃度為200 mg·L-1,并達到極顯著性差異,但是3種激素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濃度為500 mg·L-1和1 000 mg·L-1處理差異不明顯。生根數量比較中,濃度為500 mg·L-1和1 000 mg·L-1的3種激素處理都比清水處理高,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2.2 不同時間對穗條扦插成活率的影響
對2月、5月和10月采集的穗條,進行ABT6號500 mg·L-1處理后,扦插6周后穗條的成活率和根系生長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如表2。
從表2可看出,10月6日扦插的福建繡球的生根最快,為12 d,2月22日扦插的生根時間最慢,為25 d。2月22日、5月12日和10月6日的3個時間扦插的福建繡球的成活率對比,5月12日成活率較低,僅有78%,而2月22日和10月6日的成活率分別是92%和90%,兩者沒有顯著差異。3個時間扦插的福建繡球生根數量沒有明顯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1)進行福建繡球嫩枝和硬枝扦插時,以嫩枝帶葉扦插為佳,扦插成活率高達90%以上,硬枝扦插的成活率較低,特別是多年生成熟枝條扦插成活率極低,成活僅有30%以下,穗條的木質化程度對扦插成活率影響不大,但枝條太老的多年生枝條成活率較低,與李慧群研究結果相同[5]。
2)不同類型激素處理對促進福建繡球嫩枝扦插生根和成活率影響較大,但是不同類型激素處理之間影響不大,但對根的生長數量有一定的影響,ABT6號激素處理的根系量較多,而且根較粗壯,IAA和IBA處理的根系量較少,根系不夠粗壯、較細長。但是經過IAA、IBA和ABT處理的成活率和根系生長比對照要好,且生根較對照的均勻。
3)因為自然生長的福建繡球為叢生灌木,頂端優勢強,枝條較長,在進行福建繡球扦插時,提高材料利用率,成熟枝條扦插也可以成活,但是在進行硬枝扦插時,用IAA、IBA和ABT6號濃度500 mg·L-1與CK比較成活都比較低,是否是激素濃度原因,還需要再進一步的試驗,以提高福建繡球成熟枝條扦插成活率。
參考文獻:
[1] 衛兆芬.中國繡球屬植物的修訂[J].廣西植物,1994,14(2):101-121.
[2] 陳烈華,王曉荷,種楠,等.繡球屬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16):250-251.
[3] 林如海.福建龍巖紫金山珍稀瀕危與特有植物資源[J].龍巖學院學報,2006,24(3):68-70.
[4] 焦雋,梁麗君,馬輝,等.繡球種質資源引進與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203-204.
[5] 李惠群.繡球屬3個園藝品種的扦插繁殖試驗[J].江蘇林業科技,2018,45(5):17-2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