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華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讓一所學校的孩子熱愛閱讀,對于老師來說是何等榮幸之事,何等重要之事!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恰恰是做了這件事。
與以往所有的教改實驗不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強調通過課內大量閱讀來學好語文, 即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用課堂三分之一的時間學完教材,其余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自由地閱讀。
2015年9月,帶著對教育的熱忱,在區教育局的推薦和引領下, 在一批懷揣教育夢想的年輕教師的推動下,我校正式啟動實驗,致力于借“語文主題學習”之東風,讓閱讀教學呈現新的局面。
作為德州市首批“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學校,學校領導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去,引進來”,先后派教師代表赴濰坊、北京等地觀摩學習,并現場聆聽畢英春、孫海燕等多位專家的現場授課,教師們受益匪淺。
我們自學了 《人民教育》“語文主題學習” 專輯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手冊。 學校閱覽室也專門引進雜志《語文主題學習》。
(1)讀書養心堂。 在一月一次的讀書養心堂活動中,每位老師都會就所讀書目交流心得體會, 同伴之間互相學習,彼此借鑒,共同進步。
(2)課例研討會。 改變傳統低效的教學模式,以一個單元為一個教學整體, 老師們深入探討什么樣的課型是最適合學生學情的。
(3)答疑解惑會。 針對實施“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老師們定期交流,答疑解惑,推進實驗順利開展。
我們實驗班的老師在課前備課上下了十足的功夫,并達成共識:對于課文的講解沒有必要逐字逐句進行,在“三講”“三不講”的原則指導下,只抓住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即可, 然后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內容滲透在教學中,找到教材與叢書的整合點,并對課時安排進行調整。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求教師精講少講,追求高效課堂,把課堂學習還給學生;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踐行“簡簡單單教語文”。
為了做到這一點,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的老師們做了許多的嘗試。
(1)增加課內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時間內, 為了最大程度地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我們開展了“1+X”群文閱讀教學活動。
《守株待兔》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 教學時,帶領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后,便繼續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叢書中“中國寓言”和“外國寓言”相關文章。 東郭冰冰的《大樹和小樹》,大樹的寬容和樂觀感染著小樹,孩子們明白了大樹和小樹實現“雙贏”的道理;讀錢欣葆的《懶漢找工作》,明白了“美好的生活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個人生道理;最后讀外國寓言之《伊索寓言》四則,了解了外國寓言語言較為直白, 多以動物為主體講述一個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如《農夫和蛇》《驢和貨物》等。
(2)緊扣單元主題,開展實踐活動
如何將課堂上所要教學的知識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緊密聯接起來呢? 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打破僅限于書本和課堂的傳統格局, 充分地挖掘課內外資源,創設語文實踐的空間。
在教學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我的植物朋友》時,為了讓孩子們走近植物,了解植物,和植物交朋友,我們開展了許多相關活動:舉辦植物手抄報、植物繪畫比賽、為植物朋友配詩比賽等。 其中,植物手抄報和植物配詩比賽最為精彩。 手抄報版面設計新穎,色彩鮮艷,堪比室外的初春美景。
(3)向課外拓展,將課內外知識完美鏈接
適當地向課外拓展語文的觸角, 將課內外知識完美鏈接,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從而構建系統的語文知識體系。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所寫的寓言詩《池子與河流》一課,由于“寓言詩”這種文體小學生很少接觸,道理晦澀難懂。 在教學此文時,我改變了以往的閱讀拓展方式,先學“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克雷洛夫寓言》二則,這兩則寓言短小易懂,學生初步總結出了“克雷洛夫寓言是以詩的形式寫成的, 并常常借助動物和植物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這一規律,并對這一文體產生了濃厚興趣。 再回過頭來學習課文《池子與河流》,學習起來便輕松多了。
自“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開展以來,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很大的提升,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漸養成,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老師們的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文學底蘊日漸深厚,團隊凝聚力不斷增強,更多的老師走上了市區“語文主題學習”研討課、團隊研修、集體備課的平臺,實現教育立德樹人。
另辟蹊徑,探索語文學習方式的創新,學生閱讀推動家庭閱讀,家庭閱讀推動社區閱讀,從而在全社會助力營造書香氛圍。
如今,“語文主題學習” 實驗在我們學校依然如火如荼地推進著, 我們堅信,“不畏浮云遮望眼”“吹盡狂沙始到金”,因為它和目前統編版教材的編排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即閱讀是語文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