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君華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民族,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讓國人驕傲,讓世界各民族敬仰。 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是中學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
古代詩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載體, 其特點是精煉簡潔、 意蘊豐富。 文言文包括古代書面語和古代白話,又以書面語言形式為主。 由于語言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不同時代的語言習慣及表達形式也有所區別,加之年代久遠,語言簡潔,學習難度大,古代詩詞的學習就更加困難。
由于文言文所反映的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儀的詞語、典故等學生不熟悉,表達方式與現代白話文也有較大差距,中學生學過的文言文作品不多,文言知識的積累較少,所以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甚至產生畏難情緒。 教學中老師會擔心學生不懂,加之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緊,一般會以講為主,包攬太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整理反思和消化吸收,學習效果差。 長此以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不但不會產生興趣,反而增添厭倦、畏難而敬而遠之。
中學文言文教學如何改變耗時多見效慢、 得分少效果差,學生難學,畏懼甚至不愿學的狀況? 筆者以為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文章是一個有機整體,字、詞、句子、段落、層次之間是有機聯系的, 它們和文章更有著內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閱讀教學中不能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只重視文言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人文理解, 丟失文章寶貴的思想和靈魂,使文章失去活力和生命。 學習古代詩文,關鍵是體悟其所言之志、所載之道。
學習中既要重視文言知識的教學與積累, 如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用法、偏義復詞等,文言特殊句式,古今不同語言習慣以及古代文化常識。 更要重視古代詩文中所言之志、所載之道的學習與體悟。 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
學生之所以厭倦甚至畏懼學習古代詩文, 古詩文的學習效果差,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師講解多包攬多,學生缺少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 學生主體思考的巨大潛能和自由空間被嚴重束縛,學生本應有的獨立思考、豐富想象、理性判斷等都不存在了。 我們可以給學生充足時間,使其充分利用課文的注釋、序文、課后提示等與文本展開對話,與文本做親密的交流。 教師的講解只是在必要時為學生解決疑難,引導學生自求得之。 時下許多文言閱讀教學課,學生往往只讀了一兩遍課文甚至為趕進度,學生連一遍也沒能讀完就開始講解和師生互動。 實際上學生可能連文本的字音尚未念準,句子尚未讀通,更來不及思考。 如此文言閱讀教學課,怎能有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作為學生讀書的主要場所,教師要保證學生能獨立、深入地潛心讀書,結合其自身的經驗,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是展開有效互動的基礎。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知識學習積累與思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在此后教師的講解時會更加專注專心,學習效果也更好,更有獲得感。
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文言閱讀習慣, 提升感悟能力,誦讀就尤為重要。 強調誦讀,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在誦讀中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在誦讀中與作者同悲喜。 蘇東坡說“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學生在誦讀中字斟句酌, 深思熟慮, 誦讀中進行再創造。 學生“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通過對眼、口、腦、耳等感官的刺激,更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立意,理解文章的詞句,體味詩文所載之道所言之志所抒之情。 試想:如果不反復吟誦,怎能體悟得到王羲之《蘭亭集序》簡潔的敘事、細膩的寫景、極富哲理的議論? 如果不反復吟誦,怎能體悟得到《季氏將伐顓臾》“吾乃爾是過與? ”體現的孔子《論語》中的“仁政”思想和對子路的責怪? 如果不反復吟誦,怎能體悟得到《燭之武退秦師》的長于敘事,說理透辟,善于辭令? 如果不反復吟誦,又怎能體悟得到韓愈《祭十二郎文》家常瑣事的敘述中表現的叔侄之間催人淚下親密關系骨肉親情,抒發難以抑制的悲哀,邊訴邊泣中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之情和撼人心魄的力量?
適當增加課外文言文的閱讀量, 適度使用翻譯的方法加強訓練,增強學生文言學習的獲得感。 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可以促進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規范使用現代漢語的能力。 讓學生翻譯的句子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即含有重要文言現象的字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用法)、特殊句法和特殊文化現象的語句,這對鞏固文言知識,擴大古詩文閱讀面,提升素質與能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言是古代漢語書面用語, 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文言文記載的古代典章制度、 天文地理、民風民俗,古代先賢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意等是具體的文化內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其實質是學習其中的文化。 文言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和語法上。 學習古詩文前提是要學習文言, 適當地講授文言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并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文言知識只是學習理解感悟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礎和工具,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文化即所言之志所載之道才是根本。每一篇古代詩文都有其明確的功能, 或言志或載道或抒情,這才是文言文學習落腳點,目的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 所以,學習古代詩文一定注意“文言”與“文章”“文化”并重,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