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雄
課前提問是一種重要的復習鞏固的方式, 也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要手段。 有些老師認為課前提問對于理科或政治、歷史等科目較有效,其實不然。 我認為在語文課前進行必要的提問也是必不可少的。 內容可以是上節課學習的知識,也可以是相關的詩歌名句、字詞、文學常識等許多內容。 根據時間長短安排提問內容,少到一個成語,多到一篇文章的點評。 這樣做,讓學生有緊迫感,有壓力,有競爭,有思維,可以調動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積極發言,積極思考,全神貫注,聚精會神, 自然這一節課的效果就會體現出來。 課前提問,既鞏固了語文知識,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思想和知識上的鋪墊,這豈不是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當然課前提問也要注意技巧:首先問題要有廣度,就是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較大的思維空間, 要給學習留下廣闊的活動空間,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其次要有梯度,就是要能拓展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空間,對事物原因規律內在聯系等加以說明; 再次要注意設計的難度,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滿足學生的需要,既考察學生認知水平,又能激發學生思維,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和提高。 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大量的工作,精心設計問題,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學設計是整堂課的藍圖, 所有教學內容都圍繞它進行,因此每一個環節必須精心設計,反復推敲,對學情要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時刻站到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內容。 教者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繁到簡,由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去設計。 問題不能大而空,導致學生無話可說。 對每個問題要仔細琢磨,要具體,要追求“小、巧、靈”。 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得到了思想的陶冶。 因此這樣的課堂對教者要求較高,所以作為執教者,必須深入挖掘教材,深諳教學規律,熟知學生心理特點,才能設計出精妙的課堂,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對所學內容深入探究,學有所獲。
作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 必要的語文活動是不能少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語文活動是否出彩直接決定這節課的成敗,也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 因此語文教師設計語文活動必須要巧妙, 而且要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要有較強的操作性,能夠時刻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課堂,參與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起來,一個活動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這樣的語文活動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語文課堂知識面廣,富有情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但作為語文教師不能讓這么重要的環節流于形式,走馬觀花。表面熱鬧,本質匱乏。因此,作為優秀的語文教師除了精心設計問題,知識面落到實處外,對學生的評價是較為關鍵的。 所以,老師提出問題后,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表現。 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要認真傾聽。 對學生的回答要適時的給予中肯、合理的評價,以鼓勵表揚為主,尤其要對知識點的評價要到位。 評價到位、適時,學生會受到莫大的鼓勵,就會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語文課,老師鼓勵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放下老師至高無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的對話,激勵學生。 學生才會在語文課上神采飛揚, 興趣高漲, 課堂效率才能達到高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說明了語文練習的重要性。練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練的技能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認真設計練習,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在改革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保證課堂練習的有效性,高效性。 練習不在于多,在于精當。
練習的設計要注重目標的打成,重點突出,符合學情,有的放矢。 注重語文基礎的夯實,適度能力的訓練。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學生差異,有層次性,有梯度,力爭讓每個學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成功的心理體驗?!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 ”教材上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作為站在改革前沿的一線語文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要身體力行, 在練習的設計中注重適度拓展,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延伸拓展,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人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淺薄的看法。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語文這門學科,博大精深,要想真正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還需要教者自身不停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研究教學理論,走進學生的心靈,去總結和摸索切合自身實際的方法, 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思想碰撞的火花。 更重要的是使課堂活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