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蘭
高中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要兼顧諸多方面。 首先,應當更新觀念,提升教師自身的素養。 其次,教師應秉持積極態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注意學生個人心理而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開展各種活動來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質疑。
只要有思考的地方,就存在分歧與質疑,但這往往也是思維火花迸發的奇妙時刻。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新性, 教師需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在思維培養上更要大膽創新,鼓勵學生勇于質疑,養成好習慣以及堅定不移的好態度,使學生具有追根尋底的良好學習意識和創新思維。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祝福》的教授中,教師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電影《祝福》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這個情節合適嗎?談談自己看法”。學生們提出了看法和質疑, 一是這是魯迅本人創作寫出的合理情節; 二是在那個年代導演臆造了這個情節來反映某些社會問題,這個老師沒有說完全不合理,但學生敢于質疑批判的精神,教師很是贊賞。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裝在套子里的人》的課后習題“在你周圍是否也存在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怎么看待? ”關于如何看待“套子”,學生們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抵制那些“套子”的束縛之類的感想,甚至還提出了網絡是一種精神鴉片,是一種新型的“套子”,學生的思維遠遠超出了老師的預期。
高中語文教學已然不僅限于對語言、 句式上的學習與教育,而是要在深度與廣度上逐漸加深,所以教師在學生思維拓展尤其是創新思維方面,要加強培養,這就迫使教師要在引導啟發學生在廣度上進行延伸,深度上進行挖掘。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或是角色表演,都能使學生進行移情,換位思考。 同時在多媒體聲樂光影烘托營造的情境中,也能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學生還可以大膽發散思維,創編劇本。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祝福》,教師給學生觀看了影片《祝福》,盡量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 感同身受地體驗那個時代小人物的悲哀與無奈。 教師也給出文章相關課后習題,題目中假設的場景表現了祥林嫂的抗爭意識, 但是這與文中刻畫出來的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相左的, 請同學們發散思維給出看法。 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烘托氣氛,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合理地進行想象, 學生先后表演了原版劇本,同學們創編的不同結局的版本。 教師再讓學生評價每個劇本表演的精彩之處和情景過程表現是否合理,并說出相關理由。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究,老師的態度和問題引導很重要。 當老師帶著積極的態度進行教學,學生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就會容易被帶動進去, 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思維的敏捷性, 使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更為高效。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要了解高中生當前的思維特點。 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很少舉手發言,由于學生聽課的習慣發生了明顯變化, 他們無興趣去聆聽教師的泛泛講讀和煩瑣分析。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巧設問題, 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引導, 因材施教,爭取更多的學生能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談中國詩》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比喻,說出它們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這個問題不僅和課文中內容結合較為密切, 也能引導學生精讀文章后尋找出對應的詞句,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再如《談中國詩》《說木葉》《咬文嚼字》等課文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可以給出問題,讓學生針對課文后的習題進行解答, 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總之, 語文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使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會囿于慣性思維,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善于尋求事物的根本,挖掘事物的本質,杜絕膚淺與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