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林鐘
文道結合,古今一例。 “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口號一直在喊,然而,真正落實到行動實處,或者“行動”得法——既不損害語文教學又能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確實存在諸多弊端和不足,如“走走形式”“按政治課來上”兩種極端等。 因此,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中去, 切實做到文道統一、和諧發展,才是確保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其重要性歷來為教育決策者所重視,“文以載道”“教書育人” 從來就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新的歷史時期,其重要性更為突出。 筆者以為,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之中是貫徹落實新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 新教育方針明確規定,“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一直倡導語文教學要做到“文道結合”,把語文基礎教學與政治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二者不可分割。 為此,中學語文學科有著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責任。
2. 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之中是貫徹落實“新課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是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語文學科的“基本原則”更是明文規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很顯然,唯有“滲透”并付諸實踐,才能保障以上“理念”的實現和“原則”的貫徹落實。
3. 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之中是培養和選拔人才的迫切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人才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還必須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 而“新高考”精神的核心就是貫穿“立德樹人”“選拔德才兼備優秀人才”這一總綱的。
因此,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其重要性并能轉化為一種自覺意識。 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有自身的特點,又有利于政治思想教育的滲透。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指的是對語文知識的掌握,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指的是通過對作品的學習,進行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這一特性決定了它具有政治思想教育的優勢。 然而,我們必須明確, 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語文課蘊含的力量,給人以潛移默化式的影響,也就是“隱性教育”。 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這種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勇敢地承擔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及其“隱性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點。 筆者認為,這種獨特的契合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語文教育的“育人”,其實就是語文學科中的“德育”。 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總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 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和繼承人類傳統美德的建設人才。 中學生可塑性極強,在如何面對社會上不良思潮的沖擊、不良思想的毒害時,他們往往存在信仰危機、道德迷茫等等問題。 因此,引導中學生正確地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已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本身具有很強的思想性。 所以, 選擇中學語文教學是滲透政治思想教育的最佳載體。
2.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究其根本,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筆者認為應該是:展示人的個性,塑造人的心靈,關注人的生活;它是對中學生尊嚴、價值和追求的高度尊重,體現了對命運的維護和關懷,其核心是要以人為本,實現相互之間的尊重和共同進步。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精神的建構,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入人文精神、弘揚民族文化與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就應該成為我們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并努力實踐的重大課題。 在方法上,筆者從以下幾種途徑著手實踐:(1)創設情感意境,營造人文氛圍;(2)錘煉教師人格魅力,承擔使命職責;(3)把握時代脈搏,挖掘人文內涵;(4)設計豐富的活動課程,激發學生人文情懷。
3.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語文教學如果能以情動人,用情感來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扉,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因此,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 把課堂設計成一種良好的“情感場”,讓每位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從而使學生的智力、能力得到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作為教師,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視外,在態度上必須要有耐心和認真精神, 既不能心血來潮憑興趣而為之,也不能急于求成幻想一蹴而就;而更重要的是,立足實踐,不斷改進方法,努力促進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二者相互滲透、和諧發展。 為此,筆者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努力挖掘中學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 中學語文資源豐富、經典薈萃。 我們說,“語文中丟不掉的是文章的靈魂”,這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 所謂“因文釋道,因道釋文”就是要把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統一起來,達到“文”與“道”的交相輝映。 譬如,從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到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其中無不包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體現了文化名人的重義輕利、舍身取義的精神境界,表現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堅定的意志和信仰。 這些都會深深地震撼學生的心靈,為他們的人生追求指明正確的方向。為了使這項工作持續、有效、穩定地進行下去,筆者所在課題小組編寫了《中學語文文本思政要素提煉》校本教材,供教師備課或上課使用。
2.認真規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包括形式、內容以及教學方法。 譬如,形式上要求“和風細雨”,內容上要求豐富多彩,方法上要求靈活多變。 筆者的一些具體做法有:(1)精心設計新課文導語,將思想教育融入其中。 (2)講讀、賞析課文時,注重“知人論世”——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經歷及思想主張等;注重文章主題思想的探討和挖掘。 (3)課后,要求學生寫讀后感。 具體是,課內每單元寫一至兩篇,課外閱讀課名著名篇每學期選寫一篇。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觸角滲透到學生的各個方面。 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時候是需要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且這些實踐活動既有常態化的,也有“即興發揮”的。 筆者到目前為止,開展的實踐活動有:(1)小組討論。 目的是澄清問題,區分優劣,知曉好壞,明辨是非。(2)詩歌朗誦會。時間一般選擇在中秋節前夕或中秋節之夜, 形式分班集體和個人朗誦兩種,目的是“詩歌欣賞,文化熏陶;美化心靈,提升素養”。 (3)演講比賽。 目的一是配合單元教學中的演講辭閱讀和寫作, 更重要的是就學生在思想觀念、 價值取向以及道德信仰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消除困惑,提高認識,增強信心,堅定信仰。 此外還有辯論會,課本劇表演,“成語接龍比賽”等等。 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 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集體主義責任感,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教育興邦,立德樹人。 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乎到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前途。 中學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努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工作,并且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落實;有研究,有方法,有特色”,深層次挖掘和充分提煉思想政治內涵,用多種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心理認同, 從而內化為學生知識素養和品德素養, 進而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國家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