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敏
人文素養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氣質、修養,即人的內在品質。語文課承載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任務,利用語文課堂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
語文課可能是所有高考學科里最不受重視的課,學生認為不怎么用學,也沒什么深度,成績相差不大,學習興趣也就不濃。我時常在課上給他們點難度,告訴他們語文也需要去探究。比如就用最簡單的漢字,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探究思考的精神。
文言字詞在學生眼中是難點,帶領學生去挖掘這個字的本義,再逐步到了解這個字的常用義,讓學生看到漢字之美,進而去探究漢字之本。比如教學《種樹郭橐駝傳》這課時,其中的“字而幼孩”的“字”字,課本注解給的是“養育”,這個解釋和學生日常接觸的“字”的解釋差距很大,讓學生硬記也可以。但是引領學生去查這個字的字源,從金文到篆文到隸書,字的字形在變化,而金文和篆文中的象形表明“字”的本義是“在屋子里生孩子”,從子,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小孩,即后代。金文(宀,“安”的省略,男子蓋房娶親)(子,后代,子嗣),表示女子出嫁后生育后代。造字本義:女子落戶夫家,生養后代。《說文解字》:字,生育。字形采用“子、宀”會義,表示“子”在“宀”下,“子”也作聲旁。“字”字的含義依次是生子,懷孕,女子許嫁,表字,文字,養育。
這樣一來,學生記住了“字”的所有解釋,有助于閱讀文言文,同時他們也掌握了一種查字義的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使他們對漢字的字形字義的發展產生了興趣,愿意去探究每一個漢字。
作為語文老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完全可以借助我們每天接觸的漢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并由此產生文化自信。
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閱讀對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對課文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既不占用學生過多時間,又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
在教學中,我為課文選擇最合適的拓展材料。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為學生補充了季羨林的《清塘荷韻》,以此文與《荷塘月色》作比較閱讀,來充實課文內容。學習《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我為學生補充了馮友蘭的《蔡元培人格力量的感召》。這篇文章的補充,讓學生充分了解了蔡元培,了解了他的人格魅力。比照先賢,學生們在做人上也有了新的認識。
在一篇篇文章的閱讀中,學生們的浮躁之氣少了,多了一些書卷氣。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也看到了文化的深邃。如此能讓他們愛上閱讀,那就是最好的人文素養培養。
課堂上我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訓練學生的思維。問題設置的如何,是否有效,既依據學情,又要結合所學內容。提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還要有啟發性,所以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語文課的提問如果設置的好,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就是最好的素養。
在進行完《先秦諸子散文》中的“莊子”教學時,我給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莊子的‘無為’,又明確了他的順其自然、無窮相對、追求自由,不被外物所累等。儒家思想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在今天,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我們還需要莊子嗎?道家思想在今天,對于我們個人,需不需要呢?說說你的觀點,并陳述理由。”這個問題的設置,既有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又有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思考,習慣思考。引導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是我們的責任。
人文素養的提升是一種慢功夫,又是一種隨風潛入夜式的浸潤,只要我們去探索,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夠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