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寧市第十四中學)
教師培訓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舉措,培訓有效性是教師培訓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學校曾經承擔過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每次培訓,我們都深切地感受到教師對參加培訓活動充滿著期待。參訓教師希望通過培訓幫助他們解決教學實踐的問題,希望通過培訓提升他們的理論水平。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就成了培訓者與參訓者的共同追求。所謂“有效性”,就是指教師培訓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下面通過對五個涵蓋各個學科、不同教齡階段、涉及城鎮的教師培訓案例的分析,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探尋教師培訓的有效性,以探求有效培訓對提升教師培訓質量的現實意義。
案例一:
謝某某,女,25歲,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是教齡2年以內的新教師,從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任職至今,先后參加1次國家級培訓,3次省級培訓,1次市級培訓,所用培訓經費約3000元。
作為一名新教師,謝老師面對課堂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時,常常產生一種強烈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主要教學困難表現為以下幾點:(1)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2)教學管理能力差,難以維持課堂紀律;(3)不能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4)不能妥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5)教學素材匱乏。
參加了多次培訓后,謝老師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學能力逐漸加強。主要表現為:(1)理論知識進一步豐富;(2)開始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具的選擇上相對靈活;(3)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同時,學會了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樹立教師的威信,課堂管理能力得到提高;(4)課堂觀察能力加強,能夠比較幽默、靈活地解決課堂的突發事件;(5)見識面增加,收集了大量的課堂實例,教學素材逐漸豐富。
教師培訓使新教師快速成長。第一,參訓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得到了豐富、充實以及更新,這個可以通過與參訓教師進行訪談的方式進行評估;第二,參訓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否得到加強,這一點可以通過考核參訓教師的教學成績和學生對該教師的滿意度來進行評估。
案例二:
陳某某,女,38歲,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16年教齡,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從教以來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約10次,所用培訓經費約20000元。
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培訓前的陳老師主要的教學理論來自畢業前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和上崗后課余時間的自我研修。備課的主要的教學參考資料為相應的配套教材、教參、網絡資料;課堂教學實踐來自自身的摸索和本校教師的經驗。
教師培訓活動不僅關系培訓實效,更重要的是給語文教師教學行為最直接的和最有效的示范作用。培訓后,陳老師的語文教育理論得到提升,教學方式發生轉變,語文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的水平得到提高,不同文體教學方法(文言文、詩歌、散文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把握,逐漸成長為學校語文學科的骨干教師,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好評。
1.教師培訓為語文教師帶來“源頭活水”,讓教師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學科的前沿動態,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
2.教師培訓中一線教師、專家的教學實踐、課堂展示、講座成為教師行動的引領。許多著名特級教師的示范教學,他們真實、樸實、扎實的課堂以及富有特色的講座,給參訓教師最直接的行動引領。
3.教師培訓中走進課堂,實地考察實踐研修,這讓參訓教師與城市名校‘如影隨形’的近距離接觸,把‘聽、看、問、思、悟’等融為一體。
4.網絡培訓在時間的有效性、課程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方式的靈活性等方面給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第一,向參訓教師介紹理論和新技能;第二,在培訓中開展技能示范,或者“范例”教學;第三,開展在模擬情景與課堂情景中的實踐;第四,建立結構化和開放性的反饋情景,其中,參與者與培訓者開展討論;第五,實施過程中的幫助,培訓者與參訓者共同參與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很顯然,網絡培訓做到了這一點。
案例三:
花某某,男,40歲,大學本科,中學高級老師, 17年教齡,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任教以來每年都積極參加2次以上的培訓,所用培訓經費約10000元。
培訓前的花老師主要的教學理論來自畢業前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和從教后課余時間的自我研修,不太注重科學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技巧。
培訓使花老師更新了教育理念,補充了專業知識,提升了教學能力,成長為縣優秀班主任、縣優秀教師、市優秀教師、市骨干教師、北海市第一批基礎教育名師培養對象,并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在省級以上的刊物上。
1.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不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才能成才,不是考取好大學才算成才。教師首先應樹立一種積極的教育觀,即學校里不存在后進生,學生的問題不再是聰明與否,而是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
2.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由關注“教”向關注學生“學”轉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不是看教師“教得怎么樣”,而是要看學生“學得怎么樣”。教師在教學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做中學”,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交往中學習。學會關注個體主動探究和情感體驗。
3.改變了教師的授課觀。以往教師煞費苦心、刻意設計的方式、方法,但學生不接受,教學效果不明顯。原因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學”去設計和教學,教師只教“教材”沒教“學生”;只教“知識”不教“學知識”;只教“如何升學”不教“如何成人”。
案例四:
黃某某,男,41歲,教育碩士,19年教齡,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任教以來已參加7次集中培訓和2次遠程培訓,所用培訓經費約為4300元。
培訓前黃老師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對學生只有形成性評價,很少注意學生的過程性評價。
參加了各種教師培訓活動,特別是參加了新課程改革后的培訓后,黃老師進一步提升了專業素養,提高了思想認識,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并將其運用于教育工作實踐,不斷思考、摸索,朝著研究型教師的方向努力。同時,深刻地意識到教師除了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外,更多地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與人格魅力,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教師要通過自身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道理,教師的價值應體現在道德情操與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完善統一上。在教師培訓成長的歷程中,黃老師成長為學校的學科骨干教師、科研室副主任
教師參加各種培訓以后在教學中注意改變以往的單一的教學評價,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評價方法,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有效地增進他們的自我評價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同時強調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和合作能力為依據,堅持正面鼓勵和激勵的作用,注重評價的實際效果,以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幫助解決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特別是使教師在師德修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各方面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更新了教育理論,豐富了教學經驗。但所參加的教師培訓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1)理論性過強,實踐性不足;(2)理想化的想法多,可操作性的指導少;(3)培訓者的水平參差不齊,效果不夠理想。
案例五:
何某某,女,49歲,大學本科,理學學士,從教27年,一直擔任生物學教學工作。參加工作以后,曾脫產進修遺傳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函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生班課程、參加高中新課程改革培訓(集中培訓和網絡遠程培訓)、教材實驗操作培訓、命題工作培訓、學科教學研討會等。
參加各種各類教師培訓前,何老師認為大學本科的專業知識,應對中學生物學的教學工作已經綽綽有余;認為從教多年,命制試題是輕車熟路的事情;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把課上好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何老師參加各種各類教師培訓后感受到名師們的博學;參加命題工作培訓,熟悉了命題的規范流程、原則要求,才真正體會到命制一份高質量的試題容不得隨意性;名師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讓何教師領悟到將實踐經驗總結提煉,才能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每一次的培訓學習,都讓參訓教師有所收獲。專家精湛的理論闡述、一線名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和經驗介紹,同行之間的教學交流,都讓參訓教師學到了不少東西,視野得以拓寬,教育教學素養得以提升。作為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體驗、探索、總結,才能不斷出采。
教師培訓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反思過去教學實踐是研究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師培訓必須的環節。本文通過五名教師參加各種各類的教師培訓活動前后的反思,探求教師培訓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的現實意義。培訓者面向實踐、從實踐出發,才有可能提供優質的培訓服務;參訓者面向實踐、從實踐出發,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素養。一旦培訓者與參訓者把目光聚焦在教學實踐上,教師專業發展才能變為現實,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