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銀娟
1.粗讀全文,印象文言。學生的第一次閱讀主要是獲得對文章的整體感,一定不要急于去看文下的注釋,更不要對著有關翻譯書逐字逐句地讀,而應該是全憑自己的語文功底硬看下去,不會念的字、不懂的字詞暫且放過,或者可以根據前后語境體會出來。通過粗讀一遍,對文章有個模糊輪廓,知道了大致情節,這就可以了。
2.細讀賞鑒,查閱資料。首要解決的是正音問題,生疏字可以通過查字典明確,但是文言文中一些人名、地名和通假字因為古今差異成為生詞,這些生詞除了借助書下注釋或者工具書解決,還要有一定的聯想能力。翻工具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根據詞匯的意思進行斷句,即“句讀”。由于古今詞義變化等原因給斷句造成了難度,學生在預習時就必須理解一些實詞的意思,進而準確斷句。對照文章下邊的注解,把較難的字詞理解清楚,并與自己原先體會出來的理解進行對比,以提高判斷力。
用力“狼”讀,增加語感。語文新課標中強調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誦讀,并不是簡單地把課本上的文字連起來讀,漢代鄭玄說“以聲節之曰誦 ”,意思是說“誦”就是用聲音把詩文的節拍表達出來 那么,如何誦讀文言文呢?南宋理學家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響亮,要讀得準確,要理解記憶,要多讀以至成誦。這跟我們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不謀而合。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問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策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在新教材中,探究性學習占了很大比重,而探究課的展開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提出問題為基礎的。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提出問題就證明了他在進行思考。我經常明確地告訴學生“能否提出問題是你有無好好預習的證明。”這種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的方式與傳統的老師在預習前提問是不一樣的,這種提問是學生在感知課文后的最直接想法,客觀反映出學生在文本理解上的一些盲點、困惑。
只有會思考的預習,才是真正深入的預習。告訴學生思考不是孤立的,在整個預習過程中都要思考。讀課文時的思考,查閱時的思考,對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記”就是記錄下來,把自己預習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
以前的教學設計都是按照教學參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確定出來的,它的目的是完成具體的知識點的積累和突破,知識是零碎的、割裂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們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盡力為學生搭建更豐富、更巧妙的訓練平臺,避免枯燥單調的訓練式教學,在別出機杼的閱讀教學設計中,哪怕是聽說讀寫等最基礎的語言能力訓練,也會呈現出思維的張力。
1.用現實的理念去解讀文言
以下是《勸學》的問題設計:你認為《勸學》中所提出的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方法,在新的形勢下是否還有其存在的意義?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還不錯,能選出一句話作為你的座右銘嗎?荀子對讀者的規勸和平時父母對你學習的規勸,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更喜歡哪一種?我們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嗎?為什么?
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是奔著文章當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理解而去,卻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這方面的訓練,課堂上學生沒有按照傳統教法那樣讀課文,翻譯課文,字字落實,然后再總結和歸納重要的語言現象。理想狀態的符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利于施展積極的語言實驗活動的學習資源,包括比較理想的教科書,學習任務,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相應的學習資源等。但是一方面,這樣的課程建設尚處在同步探索中,退一步說,任何現成的課程資源都不可能代替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任何高品質的教學都需要認可,教師根據學校學生情況以及教師自身特點進行再創造和再選擇,才能使其適應本校本班情況。
2.用現實的形式去新讀文言
在學習《氓》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把課堂變成法庭,一方面聆聽女主人公的控訴,一方面為這樁三千年前的孰是孰非的公案作出屬于你們自己的道德“判決”。讓全班同學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整個判決過程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男生組是“氓”的代言人,女生組是原告棄婦的代言人,兩個組各派一名代表陳詞,講出自己的身份,職業,性格,經歷的信息,要緊緊結合課文內容。第二個環節,模仿法庭辯論來進行現場論辯。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感興趣,在論辯的過程中既理解了文本,也實踐了社會。
3.用文言的意念來解釋現實
在教學詩歌晏幾道的《臨江仙》時,我們可以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可以用什么樣的花來形容老師和同學呢?”
這樣的設計學生怎能不感興趣?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活動設計理念,而是對原來就有的,或者我們已經熟悉的一些設計原則的綜合體現和辯證運用,具體說來需要處理好五種關系:一是理解語言學習和語言實踐活動的關系,賦予語文學習活動以真實性。二是整合運用語文學習的三維目標和多方面要素,去完成綜合性的學習任務,而不是零敲碎打淺表性的學習。三是利用課堂教學,建立起語文學習與學生的課外閱讀和生活經驗的聯系,使課堂學習成為語言學習示范和聯系紐帶。四是兼顧學科普遍的教學要求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為不同學習者提供可選擇的任務。五是平衡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其中第一個問題是理解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正確把握設計要領的鑰匙,也是協調其他關系,使得語言實踐活動具有積極意義的關鍵。
總之,在日常文言文學習中我們要養成學生的“綠色閱讀”和“自主閱讀”的習慣,大力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老師要講解,但要避免“空”“散”,腳踏實地,聯系生活,讓文言文這一古老文體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