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暢 蘭州交通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建筑群體或一棟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對稱或均衡兩部分間的中線”,是狹義上給軸線下的定義;而國內外城市規劃界研究討論的多為廣義概念的軸線,即“軸是一種均衡的線性基準”。軸線是一種被普遍運用的設計思想與方法,而本文研究的側重點是城市空間軸線,把研究范圍縮小到對城市空間的發展有積極作用與意義的軸線之上。
作為城市的軸線,則是將刻上歷史痕跡的建筑或節點串聯起來。因為軸線所傳達的秩序、對稱、均衡、序列符合傳統的審美原則,故軸線作為傳統構圖法則在歷史長河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在軸線研究之前應充分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落實到每個古建筑的故事,這樣才能將碎片化的歷史信息與現代城市良好融合。
蘭州城郭以白塔山為視點,具有三條清晰的南北中軸線。軸線一位于內城,與東西向主軸的相交于中央廣場;軸線二、三靈活運用中國傳統山水術,以城內的標志物為起點將南北兩山通過軸線的形式引入到整個城郭的布局之中。
軸線一:以總督署(今省政府址)為起點,經有四根旗桿的轅門(今中央廣場),再經內城南門——皋南門——蘭州城摟中最雄峻者形成軸線。
軸線二:以黃河北岸的白塔山為起點,經橫臥在黃河之上的鎮遠浮橋,直對橋南三楹牌坊,再以內城西北角的木塔寺內的十三層木塔為視線收頭,形成軸線。
軸線三:以遠景中崇樓高聳的皋蘭山上的三臺閣為起點,經山上建筑群,與城池遙相呼應。
2.1.1 蘭州金塔巷的歷史
金塔巷一直是內城東西向的一條重要通道,金塔巷舊稱南府街,民國時期也叫共和路,金塔巷位于武都路以南中山路以北,東起酒泉路,西至永昌路,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八百多米的老街巷。舊稱南府街,民國時期也稱共和路,東西向分段稱道門街,中段有倉門街。1913 年 6 月,金塔巷甘肅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誕生。街道上的畫卷,旨在喚醒人們對于老街歷史和故事的回憶。
2.1.2 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的歷史
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位于蘭州市酒泉路互助巷2號,是一座普通的舊式四合院建筑。木質門窗,青磚房脊,具有典型的蘭州傳統民居風格。
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于1937年8月25日成立,到1943年11月撤銷。八路軍駐蘭辦事處紀念館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蘭州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承擔了抗日期間國際交通線上的人員接待和物資轉運工作。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后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十八集團軍駐甘辦事處。隨著國內革命形式的發展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辦事處正式對外稱"八路軍駐甘辦事處"。
2.1.3 酒泉路的歷史
酒泉路是宋代蘭州南出城門的唯一通道。酒泉路的前段在清代就是綢鋪街、南大街,中段是穿過南門的孝友街。綢鋪街接轅門廣場,呈“Y”型,東大街,西大街展向東、西門。
民國十五年國民軍入甘以后,將轅門遷至普照寺東側,開辟為中山市場,拆除轅門前的防護附屬建筑,筑一八角亭臺,作為集會講演的舞臺;后開辟中山市場改名為中山街。蘭州第二次籌劃建市時,計劃拓建市區主要干道;將北起轅門廣場,南止于五泉山的這條主干道設計時作為“府泉路”設計,建市后根據路網設計規劃,定名為“中正路”;蘭州解放后,更名為人民路。1957 年,道路泥濘的情況徹底改觀。1958 年,以酒泉之縣名命名為酒泉路。其后,經多次修葺,分段拓寬,才造成兩頭窄中間寬的路型。
2.1.4 省政府廣場的歷史
酒泉路北段的廣場,大體上有過 4 次大的變動。
最初是明肅王府的朝房午門,肅王出警入蹕的必經之途,周邊除了寺院道觀等建筑外,很少有民居;清代康熙間,蘭州成為省會后,這里就成為督署衙門的轅門,建筑布局沒有多大改變;清末民初,在左宗棠等人的倡導下,轅門一帶有了商鋪,轅門前廣場逐漸形成蘭州最大的自由市場,和周圍的商鋪相呼應。民國三十年七月建市后,轅門辟為廣場,在廣場中央,辟一街心花園,中建鐘塔。蘭州解放后,改稱為中央廣場,每逢重大社會活動,成為群眾集會的地方。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后,盤旋路廣場、東方紅廣場先后建成,群眾集會的場所被這些廣場取代,中央廣場地位也就隨之下降。
2.1.5 木塔巷(五樹巷)
北起永昌路北端,南至張掖路,呈東一西一南走向, 長627米,寬4米,路中有小巷直通中山路。據《皋蘭縣志》所載,木塔巷有300多年歷史,因巷內北端建有木塔而得名。木塔巷最早叫五樹巷,因巷內有古樹五株而得名,而內部木塔為唐代所建。
唐貞觀年間,西域高昌國國王鞠文泰(甘肅榆中人)到長安晉見李世民,往返途經蘭州。為表達高昌國同唐王朝友好愿望,于唐貞觀九年在今蘭州城關區木塔巷處興建了一座寺院,名嘉福寺。寺內修有一木塔,故又稱木塔寺。民國前,該巷一直未曾拓修,民國33年 ,市府進行了整修。自明代賜名木塔寺后,該巷遂改稱為木塔寺巷,之后逐漸簡稱為木塔巷。
城市傳統軸線、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要與一定條件限制下的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相結合、與現代城市互動交融,適應現代生活需求,這是實現文脈延續的一種方式,也是實現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城市軸線所營造的自然條件、歷史文脈等多方面因素對于避免城市淪為“似曾相識”尷尬局面有著重要的把控作用。是促進城市景觀風貌更有質量的發展,避免城市陷入“千城一面”怪圈問題的重要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