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強
小說閱讀在文學作品閱讀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高考對小說的考查主要有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多個層級。就命題指向來說,主要是四個關鍵詞:環境、情節、人物、主題。具體來說就是把握故事情節,揣摩人物形象,注意環境描寫,概括主題內容,品味語言特色,分析寫作技巧。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典型環境共同服務于小說的主題。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整體閱讀,了解基本情節,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典型環境,從而領會小說的主旨。
筆者以具體的小說閱讀題為例,談談如何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解題能力。
所謂情節,是指小說中用于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機剪輯,也是小說中矛盾沖突發生、發展的過程。小說主要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一般與故事的關鍵人物密切相關,而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最能凸顯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
以2016年山東省高考小說閱讀為例,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先引導學生把握文中主要人物——心理學博士吳秋明,以及次要人物、線索人物——馬驍馭。從與主要人物相關的情節入手,可以概括出這篇小說主要通過吳秋明講述“絨布媽媽”實驗和在兒童村與兒童的親密互動等情節來展現她的善心與愛意,表達“愛”的主題。從次要人物與主人公相關的情節入手,可以引導學生找到文中三處寫了馬驍馭心理沖動的筆墨。三次心理沖動從結構上串聯起全篇,增加了小說的層次感,使小說結構緊湊,脈絡清晰;三次沖動都與吳秋明密切相關,使吳秋明的形象逐漸鮮明豐滿;三次沖動與吳秋明對兒童村孩子們的愛有關,表明馬驍馭對吳秋明的愛越來越深,既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說主題逐漸得到深化。
對于情節我們既可以從故事發展過程的角度概括,也可以從小說主人公的角度概括,就是從小說中主人公的心理、態度的變化過程去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當人物關系相對復雜時,為了避免前后情節的交錯,就要緊扣事件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從同一角度概述,前后貫通。例如2014 年江蘇省高考小說《安娜之死》的情節可概括為:安娜期待渥倫斯基的回信(開端)—安娜看信后對兩人感情徹底絕望(發展)—安娜向月臺走去,臥軌自殺(高潮和結局)。
小說這類文學作品以表現人物為核心,而高考小說命題更是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閱讀鑒賞中既要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特點,又要分析人物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例如2018 年全國卷中“趙一曼‘身上彌漫著拔俗的文人氣質和職業軍人的冷峻’,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2017年江蘇卷中,“小狗奎尼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簡析其對人物刻畫的映襯作用”;2016年山東卷中“文中的吳秋明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作簡要概括”等。
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來自情節,“情節是人物的性格史”,形象特點的變化性、豐富性都是通過情節表現出來的。概括形象時要引導學生把人物放在情節發展中去分析,還要引導學生抓住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寫,包括肖像、心理、語言、動作、細節等描寫等,還有側面描寫,包括借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借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等。
例如2018年南通市一模試卷《拿槍的人》中“請結合文中與‘槍’相關的內容,簡要分析‘我’的形象。”對于這道題,我們首先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情節: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我”一直拿槍守護著水直到用盡最后力氣,表現“我”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其次抓住動作描寫:奔向救生船時,“我”本能地抓起手槍,表現“我”的冷靜和富有生存經驗;從典型語言來看:在力氣耗盡的最后一刻,“我”喊出“接槍,水手長”,表現“我”對有人擔當責任的期待和對人性良善的呼喚。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除了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情感外,還要明確人的外在形象、處境地位、氣質教養、身份職業等。分析人物形象特點,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征到內在思想性格特征。除了關注正面描寫,還要善于篩選有關人物的側面信息,如別人的評價、環境特點等。對于小說中時空距離較遠的人物,要引導學生能站在特定的歷史、時代、國別、文化等背景下認識人物,不能以今律古,以我律外。
小說的主題是指小說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等。從作品本身來說,一方面就是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意識、情感等;另一方面是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審美觀、人文精神等,及其引發的我們對現實生活的啟示和思考。
一般來說,探究小說主題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作品的形象入手,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或者人物的生存狀態、心理狀態,人物性格命運的變化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二是從作品情節入手,從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去挖掘小說所寄寓的人生哲理和揭示的社會意義。三是從典型環境入手,從與矛盾沖突相關的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等角度和層面去把握。
例如,探究斯考特·奧洛斯基的《朋友》這篇小說的主題。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形象特點:亞當長期貧苦、孤獨、寂寞,沒有朋友,不被關心,反映社會人情冷漠。其次把握主要情節:雷給予亞當關心幫助,亞當敞開心扉對雷傾訴,表達了對朋友的渴望,對友情的呼喚。再者,引導學生找到矛盾沖突及其典型環境:小說結尾出乎意料的揭示雷是個精神病患者,正常人當中沒人關心亞當,亞當沒能從正常人那里得到溫暖和幫助,卻從被正常人認為有“精神病”的雷那里獲得朋友般的關懷,這讓對未來燃起希望的亞當再度跌入冰冷的現實,于反諷中揭露了人性的扭曲,深刻揭示了社會充滿冷漠的現實。
探究小說的主題還要善于認識人物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征,以達到探究深刻意蘊的目的。
一篇小說是一個有機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于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事倍功半。只有緊緊扣住小說的四個關鍵,整體感知,把握主題,整體著眼,理清情節,整體把握,分析人物,整體關照,賞析局部,才能將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徹、明白,才能扎扎實實地提升學生的小說閱讀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