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愛彪
閱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容。多年來,受到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影響,閱讀教學中“得意而忘言”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這引起了語言教育領域有識之士的警醒,他們大聲疾呼:讓語文閱讀教學回歸本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具體到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該怎樣落實呢?
閱讀教學的根本在于學生的“讀”,只有學生認真地讀、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語言美和內涵美,才能與教師、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若缺失了學生讀的環節,那任憑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也是一頭霧水,狀若看戲,無法體會其中真意。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立足于“讀”,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選取不同的讀法,或朗讀,或默讀,或精讀,或泛讀,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能夠細細地品讀,形成自己獨有的閱讀感受,這樣才能回歸閱讀教學的學科本位,才能讓“語文味”充滿閱讀課堂。例如,學習《變色龍》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在讀之前認真分析、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讀的時候則繪聲繪色,力圖將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讀完后反思探究,對沙皇時期的封建統治以及高壓環境下人物心理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再如學習《孔乙己》時,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發現了孔乙己買酒時掏錢的動作有所變化,先前是“排”,后來是“摸”,于是提出了疑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對比分析一下能否由此判定孔乙己的生活狀況?而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學生進一步比較這兩個動作,查資料、細琢磨,甚至還有同學形象地做出相應動作,“排”出九文大錢時,孔乙己應該還有余錢,還可以勉強維持生活;“摸”出四文大錢時,口袋里是空蕩蕩的,摸索著才能掏出僅剩的大錢,可見經濟狀況之窘迫了。立足于讀、反復研讀,才能實現本味化的閱讀。
對語言進行探究、思考和賞析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其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語言、鑒賞語言進而能夠掌握語言、合理地運用語言。為此,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一定要注重語言的探究,特別是在語言表達的空白處、閃光處、共鳴處,要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品味,也可以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以及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以《春》教學為例,這是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在語言表達上極富詩意,突出了情景交融的特點。這樣一篇美文,我們不僅要欣賞其清新的語言表達,還要對具體詞句進行發散性思考,像是“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其中“惱”有煩悶之意,那么,為什么煩惱苦悶呢,作者又為什么說“可別惱”呢?通過仔細閱讀,我們就能找到答案:惱的是春雨連綿,一下就是三兩天,整日看不到晴天,心理上肯定會產生煩悶之感,但作者著重強調“可別惱”,自然有他的理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作者連用了比喻、排比、擬人、對偶等四種修辭方法來描繪春雨的美,再加上安靜的雨夜、雨中的歸人,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景圖,它是這樣的美好,誰能不愛呢?通過這樣的解析,學生既品味了語言,又發展了思維,可謂一舉兩得。
千篇一律地講解并不是閱讀教學的“萬能鑰匙”,特別是面對不同類型的文本時,如果不能選取合理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則會使學生心理上產生不適感,理解上出現模糊感,進而導致閱讀教學的失敗。因而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學情和文本內容出發,以學定教,切實發揮教學手段的優勢,給學生呈現一個多元化的閱讀世界,讓學生品味到閱讀的真意,從而愛上閱讀。還是以《變色龍》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文學小說類的文本,如果教師用實用類文本的教法進行教學,先是認字詞、分析某個句子的具體含義,接著了解文章大意、總結文章主旨,那么,這樣的閱讀課堂是干癟的、失敗的,學生也不會獲得真切的閱讀感受。鑒于此,我將學生感興趣的點與文本內容結合起來,以課本劇的形式將奧楚蔑洛夫的種種變化表現出來,一方面讓學生在多重刺激下品味語言,通過每一個人的話語來感受他們的形象,再與扮演者的外化表演進行對比,不僅在審美鑒賞上產生獨有意識,還能對人物形象生發出個體感受;另一方面,不管是參加表演還是觀看的學生,為了理解劇中的人物形象,必然要仔細揣摩其語言動作,不論是主角奧楚蔑洛夫,還是配角將軍哥哥家的廚子、赫留金等,都能讓學生體驗到不一樣的內心情感,從而對作者想要抨擊的黑暗社會產生更為深刻的感受。依據以學定教的原則,可以讓閱讀課堂異彩紛呈,實現多元化,更能觸摸到閱讀教學的本質。
基于學生人生閱歷和知識基礎的差異,他們面對相同的文本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只要學生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去閱讀,必然會產生極富自我意識的見解,進而實現創造性地閱讀。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搭建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找到他們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帶著真情實感去閱讀,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成長。以《最后一課》教學為例,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了極具個性的解讀,生1:“小弗朗士不是一個好學的孩子,他上課遲到,作業不認真完成,為了躲避老師的批評,就想逃學。其實我特別能夠理解他,因為我也有過逃學的想法,想要逃離校園,自由自在地去玩。”生2:“對呀,在小弗朗士身上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總是覺得明天再學也不遲,今天先玩一玩吧,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最后沒有學習的機會了,小弗朗士感到非常后悔,我們要以此為鑒,珍惜時間,今日事,今日畢。”生3:“鎮上的人們都痛恨侵略者,連小弗朗士的心里都埋下了愛國的種子,等到時機成熟,肯定能夠破土發芽,做出實際反抗活動。”看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視角,產生了不同的閱讀情感,實現了閱讀的自我化發展。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既要探究語言,又要領悟情感和內涵,同時兼顧形式和內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得其意,又要得其言,才能使語文閱讀教學真正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