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發其
王安石有云:“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曹雪芹寫《紅樓夢》曾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由此看來,反復修改是古今文人們寫出佳作的有效途徑;相似的道理,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一題再作,也是作文提分的有效途徑。
一題再作,就是要學生在初作的基礎上進行又一次寫作。凡是堅持做過的老師,都深感認真抓好一題再作確實是引導學生寫好作文并提高作文分數立竿見影的好方法。
中學作文教學,長期以來普遍存在著量少質差的狀況。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作文過程一題一作:學生寫好后交上來,教師批改后下發并簡單講評一下就算了事。這樣的結果是,學生作文往往得不到及時糾正和再實踐的機會,對各類文體的寫法自然也就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了。但是,一題再作就改變了這種狀況。一題再作的過程,相當于作家創作過程中的“數易其稿”,這個過程,正是“反饋矯正”的過程,是給學生“再練習再實踐”的機會,是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思維與寫作規律的。
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又是由多種因素和環節構成的。那么,這個工作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做起來呢?讓學生再次寫作前首先要抓好四個環節,為再作奠定基礎。
這四個環節就是輔導、初作、粗批和精評。
輔導,就是老師在布置學生動筆寫作前,結合階段訓練目標(或范文、例文),聯系社會實際、自然實際以及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對文題、主題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必要時還需講解有關寫作知識和其他知識。
初作,就是學生按照老師布置的文題或提供的材料,在課堂或課外獨立構思寫出能如實反映自己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文章。要求學生寫在“初作本”上,交給老師批閱。
粗批,是相對“精批”而言的,它要求老師變“詳改細批”為初步的“粗略”批閱,老師只是通覽一下學生的作文,用文字批或符號批閱,抑或用文字與符號相結合的方式點批。通過粗批大體了解學生該篇習作水準,打上等第或分數即可。如果在初步批閱中,發現很有見解很有思想的習作,亦可多投放些時間和精力進行面批,或用文字精批細改。
精評,就是老師將粗批過程中所發現的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典型習作,趁熱打鐵及時地在課堂上進行典型解剖,引導學生學會并通過對比和自我評估找出差距,揚長議短;同時,指導學生明確如何根據不同的文題和文體,巧妙進行審題立意、選材剪材、構思謀篇和恰當運用表達方式語言技巧等。精評是讓學生再次寫作前的指導,又是作文批改的繼續。因此,只要教者善于通過精心設計課堂講評,完全可以使學生了解好作文的標準,頓悟并掌握寫好作文的要領與規律。
“輔導、初作、粗批、精評”為一題再作奠定了基礎,只要切實抓好這四個環節,一題再作的收效就會很明顯。這之后再完成最后一個環節——互閱。互閱,就是同學之間相互改對方的作文。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留下的印象應該是最深的了。因為在幫別人修改的過程中,也會擔心自己寫的“評語”出現問題,這樣就得認真去抓別人作文中的優點和缺點(重心是優點),只有認真去找了,才會把別人的作文評價得恰到好處,才不會導致別人的非議。同時,這個認真審閱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其寫作水平也會在這樣的磨煉過程中得到質的提升。人們常說,懶惰的老師培養出勤奮的學生,勤奮的老師培養出懶惰的學生。
由于互閱的作文已經是學生第二次寫的了,對每個學生本人來說,這都是自己的“精品文章”,所以互閱的方式方法要有講究,它必須是激勵性的,通過這個環節一定讓學生找到寫作的自信。因此,我要求學生在互批互改的過程中要以尋找別人作文的亮點為主,以培養他們對寫作的信心。學生的習作,誰的沒有缺點呢。赫茲里特曾說:“唯一沒有瑕疵的作家是那些從不寫作的人。”作家尚且如此,中學生的作文中存在一些缺點又算什么呢?老舍說過:“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盡管不像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才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只要讓學生不斷地多練,他們自會從中領悟到寫作竅門的。重要的是,從學生方面來說,別人對自己作文(尤其是用心修改后第二次寫出的作文)的好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怎樣去找亮點呢?如“書寫很漂亮,讓人賞心悅目”“主題很深刻,讓人回味無窮”“引經據典,材料很豐富”“對事物的描寫很到位”“語言樸素凝練”“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也許,這篇作文只具備其中一個方面,其他那些都不堪入目,也要把這一亮點寫出來。因為,好評是激發寫作興趣和信心的興奮劑。
當然,在作文全過程訓練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題再作,反過來必然會充實和完善作文的全過程訓練。只要認真抓好“輔導—初作—粗批—精評—再作—互閱”的各個環節,必然使作文教學過程趨向最優化,必然能提高作文的教學質量。筆者通過試驗發現,同年級兩個班在兩個學期結束后,開展一題再作試驗班級學生的作文平均分,比未開展一題再作的班級高4.9分(總分60分)。可見開展與不開展“一題再作”的效果大不一樣。
然而,是不是每篇初作都要學生復作呢?這個問題要因題因文而定。如讓學生將所寫的每篇作文都要一題再作是不必要,也行不通的。從試驗來看,筆者是這么操作的:我首先是分階段分練記敘文、議論文和應用文,再在不同的階段分“惜時”“愛國”“勤奮”等等不同類型的材料(或題目)進行訓練,每種類型只選一個典型的“拳頭產品”讓學生進行一題再作。這樣通過以“點”帶“面”,以“精”勝“多”的形式,使學生逐步積累并掌握不同文體不同題型的寫法,進而達到最佳水平的“過關”作文。
凡需一題再作的作文,大體上有三種處理方式。一是小修小改,主要包括訂正錯別字、病句,改動部分語句,充實一些內容等;二是大修大改,主要包括主題思想、層次結構、語言修辭、表達方式等作恰當的變動;三是重新寫作,主要是指立意不妥、文不對題、選材不當的“初作”作全文改動。
陀斯妥耶夫斯基說過:“作家最大的本領是善于刪改。誰善于和有能力刪改自己的東西,他就前程遠大。”實踐證明,認真抓好一題再作,不僅能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這個過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投身寫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有助于深化中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改革。堅持一題再作的學生反映,以前寫作文是作一篇丟一篇,一題再作以后是作篇像一篇。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學生心中有了底,自然越寫越有信心越寫越愛寫作。究其原因,一題再作的做法是打破了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逐篇精批細改,一寫便拋,實屬“少、慢、差、費”的老辦法;而在“輔導—初作—粗批—精評”的基礎上抓學生一題再作的做法,收到了變“低效勞動”為“高效勞動”的效果。
一題再作確是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不過,要切實提高作文教學質量,除了要抓好“輔導、初作、粗批、精評”等基本環節外,我們語文老師還要注意處理好指導作文與指導做人,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寫作知識教學與寫作訓練,思維訓練與表達訓練,口語教學與作文教學,課堂練習與課外練筆,學生作文與教師“下水作文”等方面的關系。只要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銳意改革,勇于探索,善于實踐,那么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之花必將越開越鮮艷,作文教學之果必將越結越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