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陽 王鎮寶
議論文的辯證性,涵括立論辯證性和論證辯證性兩部分,立論是前提,也是根本。所謂立論,即論點。
論點缺乏辯證性,甚至有誤,那么論證工作將難以開展且變得徒勞無益,再高明的論證都勢必淪為一種詭辯或者“詐術”。議論文的說理,是一種公共說理,而非個人自圓其說式的情緒宣泄。議論文是要通過思想交鋒、學術交流等闡述觀點、弘揚科學理論;否則,議論文寫作將演變為一場文字騙局,缺乏公信力。故此,學會自我檢驗與修正論點的辯證性,是議論文寫作必須具備的能力。
哲學上對“辯證性”的定義界定為:理清物質與意識、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原因與結果、質變與量變的關系,具體表現為:1.學會用發展、運動、變化、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2.學會用聯系、矛盾的觀點分析問題;3.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學會用適度的觀點分析問題等。
然而這是哲學專業術語的闡釋,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如何自我檢驗與修正論點的辯證性,卻不易操作;為此,我們必須將它進行“語文化”和細化,使它變得易于運用,易于檢測和修正論點。
議論文的論點提煉主要有兩大類型:“道理型”和“方案型”?!暗览硇汀笔菍ι鐣录?、現象或行為方式作出是非判斷、道德判斷、價值判斷和情感取舍,旨在闡明道理或原理;“方案型”則重在論證“方案(即論點)”的價值意義及可行性。
但不管是哪種類型,倘若一篇議論文的論點具備辯證性的話,那么它應具備五個特征:1.科學性;2.普遍性;3.條件性;4.可執行性;5.可接受性。
1.科學性
科學性,即論點所持的主張或方案符合客觀實際,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具體可從兩個方面來檢驗:一是現實性;二是論點必須符合已證明了的科學原理或共識。
所謂現實性,即由論點所演繹產生出來的事件或者現象,必須在現實當中找到事實依據。其次,我們還要檢測論點是否符合目前已經證明了的科學原理或人們所認可的共識。
案例:檢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科學性。(1)不具備現實性:因為在現實當中可以找到“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的事實依據;(2)不符合人們所認可的共識: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才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該論點片面夸大了環境的決定性作用,故而,該論點不具備科學性。
2.普遍性
根據論點的主張或方案,所演繹出來的事件或現象,在現實當中有相當的存在概率,而不是少數案件或特殊現象。主要檢測方法有二:一是正向分析,調查論點所述事件或現象發生的概率;二是反向分析,調查“否論點”所述事件或現象發生的概率。通過二者對比,就可以驗證論點是否普遍性了。
案例:檢測論點“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普遍性。(1)正向分析:現實當中存在不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案例;(2)反向分析,現實當中卻也存在眾多“堅持到底卻仍是失敗”的案例。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論點“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是不具備普遍性的。
3.條件性
任何一個理論的成立,都是有條件的,每一種理論都有其成立所要求的條件或場合。
上個世紀,當牛頓發現了物理學上的三大力學定律以后,人們好長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物理學已經發展到完美的美夢之中。受此影響,物理學發展一度走入了死胡同,后來人們終于發現,三大定律僅適用于宏觀物理學,而對微觀物理學則毫無參考價值可言。
仍以論點“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為例,“堅持”必須是正確的方向才能勝利,缺少“方向性”這一條件,這個論點就不具備辯證性了。因而,我們在闡述論點的時候,必須闡明論點成立所需要的條件或場合。
4.可執行性
所謂可執行性,即文章所提出的方案,在現有條件下易于操作、執行或落實,而不是難以執行、代價(成本)過高或者是“紙上談兵”。
案例:論點“表揚比批評更重要,應大力提倡表揚”。針對2016年全國卷I作文題,不少考生提煉出了“表揚比批評更重要,應大力提倡表揚”的論點。該方案不具備可執行性,對于那些屢錯屢犯,不知悔改的人,“表揚”措施礙難執行,有時候略施懲罰,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5.可接受性
所謂可接受性,即論點所持的主張或方案在公眾或多數人的心里是易于接受和采納的。
議論文旨在闡釋并令讀者接受論點,否則,議論文的“證明”或“證偽”工作,就顯得徒勞無益,故而,議論文論點的“可接受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有些事件或現象的認識,雖并未被上升為科學原理,但經過人們長時間的觀察、體驗、論證、歸納和總結,已形成一定的共識。當然了,文章論點首先要“明是非”,講道理;其次,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還應積極做到可接受性:一是要符合真善美的導向;二是要尊重多元價值追求。
案例:2015年全國卷I作文題“女兒舉報父親高速上開車打電話”,部分考生得出論點:“法大于情,女兒的舉報行動值得贊揚”。乍看之下,觀點似乎無可厚非;但細想一下,難免發現不妥?!胺ù笥谇椤睕]錯,但這與“女兒的舉報行動值得贊揚”并沒有直接的必然聯系。其實,“法”除了大于“情”的一面,更是為了維護多數人的“情”,自然也包括這對“父女”。
檢測工作是修正論點的前提,修正工作才是關鍵所在。前者是作者的內部思維活動,而后者則要求作者訴諸筆端,修正論點,令讀者閱之感到論點具備辯證性。
通過檢測,倘若發現先前的論點不具備辯證性,那么我們可以在現有論點的基礎上,采用四“個”渠道來進行修正。
1.加個條件
上文已經論述,每一種理論的成立,都有其特定的條件需求。修正原有論點時,我們要彌補出論點成立所需要的條件,主要做法有兩個:一是添加條件狀語,即在原有論點之前添加一個條件;二是給論點中的關鍵性“名詞”添加定語。
案例:論點“有志者事竟成”是缺乏辯證性的,我們必須為“志向”添加一個定語,修正為“樹立貼切實際的志向有助于我們成事,但好高騖遠或胸無大志,卻只能令人生一事無成或庸碌無為”。這里,用了“貼切實際”“好高騖遠或胸無大志”等來修飾“志向”,把“志向”大小及其行為結果進行分門別類,論點的表述就變得辯證了。
2.劃個領域
所謂劃個領域,即給論點限定領域,或限制范圍,使論點表述更加嚴謹周密。說話講究語境,寫作亦是如此。每一種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適用領域,這就是理論成立的“語境”。
“劃個領域”的技巧,對名言警句式的論點修正尤為有效。通常地,人們所熟悉的警句格言或者勵志性話語,如果單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話,大多數是缺乏辯證性的;因為它們只適用于某一領域,而不能當作一種“行為模式”來理解。在具體寫作時,必須補寫出該警句格言或者勵志性話語的適用領域。
案例:論點“有志者事竟成”,可以修正為“人需要樹立‘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心與勇氣,但不可好高騖遠,否則將一事無成”,用“信心和勇氣”來限制原有論點的適用領域。
3.留個余地
在闡述論點的時候,要盡量使用富有“彈性”的詞語,避免提出絕對的、過激的、偏頗的論點。主要有兩個修正方法:(1)修正謂語;(2)修正狀語。
案例:論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缺乏辯證性,但倘若在“赤”和“黑”這兩個動詞(名詞活用作動詞)前添加狀語“易”,修正為“近朱者易赤,近墨者易黑”,強調環境的影響作用而非“絕對”的決定性作用,整個論點表述就變得辯證得多了。
4.立個標準
議論文的論點提煉主要有兩大類型,“道理型”和“方案型”?!暗览硇汀睂ι鐣录?、現象或行為方式作出是非判斷、道德判斷、價值判斷和情感取舍,旨在闡明道理或原理;“方案型”則重在論證“方案(即論點)”的價值意義及可行性。然而,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議論文,都需要確立一條可執行的標準。對于“道理型”議論文而言,就是要確立判斷或取舍的原則;而對于“方案型”議論文而言,就要是確立一條方案的實施準則。
在修正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實現:(1)正向分析,確立一個標準;(2)再反向分析,確立一個標準;(3)將上述兩者綜合起來,確立新的作文立意。
案例:2016年全國卷I作文題考生論點“表揚比批評更重要”。首先,要為“表揚”立個標準,“在不滋長進步者驕傲情緒的條件下,應給予適當的表揚”;其次,再給“批評”立個標準,“在不挫傷退步者信心的情況下,適度的批評可以起到懲前毖后的作用”;最后,綜合起來,論點修正為:“在不滋長進步者驕傲情緒的條件下,應給予適當的表揚,以激勵其前進的動力;在不挫傷退步者信心的情況下,適度的批評可以起到懲前毖后的作用”。
立論是議論文寫作的前提,也是根本。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論點缺乏辯證性,甚至有誤,那么論證工作將難以開展,且徒勞無益,成為詭辯的代名詞。學會自我檢驗與修正論點議論文的辯證性,是議論文走向思辨性和周密性的關鍵節點,可以使議論文說理上升為公共說理而非個人自圓其說式的情緒宣泄。這既是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走向,也是公共說理的要求,更是每個人應當具備的人文素養與品質。
推而廣之,將這種方法應用到文章各語句、語段的寫作中,那么,整篇文章的面貌將煥然一新,變得更具思辨性與周密性,提升議論文說理的說服力與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