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春
高中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語文課堂是實施課程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依靠課堂各組成環節之間有機結合。常見的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第一,導入新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第二,講授新課,依據教學目標設計重難點,是課堂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鞏固練習,這個環節主要是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第四,總結升華,是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來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部分;第五,拓展遷移,是對課程意義的開發。
當然,高中語文課堂各個環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導入的方式各種各樣,教學重難點突破的方法各有千秋,反饋練習的形式也有不同,每一堂語文課對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作用也不一樣。通過字理探究,讓漢字的魅力貫穿語文課堂的各個環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思維品質,還可以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
1.用字理讓課堂導入有趣味
課堂導入起著連接師生情感,打開課堂教學,引入新課的重要作用,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字理”探究,是課堂導入的一個有效途徑,能觸動學生心弦,激發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例如,《咬文嚼字》是一篇“玩味”文字背后意味、意境、情感的文章,以“字理”探究導入,非常應景。我們可以通過“登”字的字源入手導入。教師設疑:“五谷豐登”中的“登”是什么意思?“登”是動詞,為何字形上有“豆”?教師解疑:“登”的甲骨文為“”,中間的字形像盛裝糧食的容器,四周像雙手雙腳舉起容器,所以“登”的本義是“手捧裝滿豐收糧食的盛器,走上祭臺敬獻神靈”。如“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詩·大雅·生民》)”中“登”就是取本義中的名詞“容器”之義,而“五谷豐登”中的“登”就可以直接從本義進行聯想:老百姓豐收之后裝滿糧食祭祀天地。由此推之,“登”為“糧食豐收”之義。
2.用字理讓教學難點有突破
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難點的形成是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同現有的知識要求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大,說明越難。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個差距既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障礙,又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利機會。尤其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用字理突破難點的作用更明顯。以比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桂枝香·金陵懷古》這兩首懷古詞為例,可以從“比”的字源入手。“比”的甲骨文為“”,兩人相似,并肩而立,說明能夠用來比較的詩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有某種關聯性,第二是實力相當。這就使學生在比較兩首懷古詞時,找到了比較的依據和角度,并以此為突破,從兩首詞的意象、意境、表達技巧等方面鑒賞異同。
3.用字理讓課堂總結有規律
課堂小結能體現課堂教學過程與知識的完整性,能為學生復習鞏固知識提供引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因此,在文言文課堂上,對實詞運用規律進行小結時,字理探究是不錯的方法。如文言實詞“疾”的多義,在“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史記·屈原列傳》)等中意義都不一樣。“疾”的甲骨文為“”,其本義為“中箭受傷,臥床休養。”“疾”的字義在流變過程中產生了改變,由箭聯想到射箭的速度和被射中之后的結果,于是有“快速,急速”和“疾病”之義,由受傷聯想到感受,于是有“痛恨”之義。見微知著,文言文實詞教學的難點就是現代語境和古代語境的差異,通過字理,讓學生直接探尋文字的本義和規律,就避免了學生用現代字義去歪解、錯解古代字義,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用字理讓拓展遷移有深度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還需要“關注、參與當代文化”。對課文的內涵解讀是否深入,對課文的當下意義是否延伸,考驗的是一名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尤其是針對國學經典篇目,以字理為切入口去拓展視野,更能挖掘文章的文化底蘊。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這篇文章處處體現出“禮”文化,而“禮”也是孔子核心思想之一,不僅孔子舉止有“禮”,而且思想也崇“禮”,怎樣挖掘“禮”的內涵便成了最重要的拓展環節。不妨從“禮”的字理入手,“禮”甲骨文為“”,本義為“擊鼓奏樂,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靈。”《說文》中也認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從產生之初就能夠看出來幾點:第一,“禮”首先是一種禮節儀式;其次是大家內心自覺遵循的思想和信仰;再次可以延伸到需要一定外力(國家、制度等)來規范的生活方式;最后通過“禮”達到“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樂記》)的理想境界。“禮”字溯源,既可深入到傳統文化內核,又可作為探尋當代文化意義的重要契機。
葉瀾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中一段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字理探究,玩味文字,讓文字的魅力在語文課堂充分顯現,還語文課堂最質樸的樣子,給莘莘學子最有意義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