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靖遠縣第三中學)
為了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從國際層面講,新一輪課程改革有效提升了我國教育教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層面上,它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把新一輪課改確定的基礎教育的總目標落實到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就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而言,它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要素組成。在高中學校信息技術課堂中實現這四個核心要素的養成,是當前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首要任務。
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01年第4季度報告提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包括基本學習技能(讀、寫、算)、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信息素養是其中一個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識、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應用,涉及各方面知識、是一種特殊性的、涵蓋面廣的綜合能力。在我國,針對國內教育的實際情況,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主要針對五個方面的內容,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在這一背景下,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已基本成為共識,也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努力的主要方向。
一是某些信息技術教學出現偏離學科本質、偏向技術而忽視其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現象。我們知道,現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除必修模塊外,選修模塊有《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等。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對個別模塊的處理泛而淺,未能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所選模塊,而是由地方或學校統一規定選修模塊,致使一些對師資要求不高的知識性、技術性模塊成為首選,如《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等,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這一問題。二是信息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加快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化改革也應該與時俱進,而實際情況是,功利性的意識仍然把信息技術當成“副科”,其地位得不到認同。三是教學資源單一,對教材的依賴性極強,不能更新貼近學生興趣的最新內容。四是教學模式相對滯后,不能緊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創新教學模式。五是傳統評價方式單一,只著眼于認知結果,以成績為評價標準,無法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
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學科承載著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重任。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首先應年年更新教材,畢竟“信息技術”不同于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其變化之大非一本固定教材能夠跟進。其次要對必修模塊進行深度處理,在講透信息科學現成精要內容的基礎上,強化信息倫理教育,演示最新信息技術應用及未來技術發展的顯明趨勢。最后還要對必修、選修模塊進行有效整合,例如整合“算法與程序設計”“人工智能初步”等知識和內容,設計《計算思維初步》的教學課程,有側重地進行問題與抽象、數據與結構、模型與算法等方面的教學。這樣,通過教師創造性的一些工作,就可以把統編教材和最新內容都囊括進去,且通過進一步取舍整合,挖掘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價值。
重新審視信息技術學科地位,對信息技術課程有一個新的認同,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關鍵性一步。從工具性方面講,它的地位應該和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事實上,作為今天和將來高效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信息技術的多項功能已經在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啟發我們要立足這些功能,培養學生獲取資源、探究知識的能力,用好這一信息工具;培養學生創設情境、強化實踐的能力,用好這一情境工具;培養學生化解難點、加深理解的能力,用好這一效能工具;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深度學習的能力,用好這一認知工具;培養學生暢通交流、按需溝通的能力,用好這一交流工具;培養學生記錄過程、反思發展的能力,用好這一評價工具。可以說,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可或缺的多功能學習工具。
前面已經提到,由于受到教材編寫周期的影響,現行教材在知識的更新上顯然滯后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實際。為此,培養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就要通過開發最新的教學資源,彌補教材不足,滿足學生探求新鮮事物的渴求,將信息技術的最新內容和流行方面融入到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去,加強與現行教材的有機聯系。例如,把認知工具、網絡實用技術等融入到教學資源的開發中,通過信息的多樣化呈現形式滿足學生對各類日常信息獲取與交流的需求,培養學生按需查找信息、客觀評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及時傳達信息和創造具有各種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再如,引導開發可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信息方面的工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工具進行自主探索,有效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評價,以促成他們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和進一步發展。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不能更新貼近學生興趣愛好的最新內容的弊端。
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演示—模仿”模式。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讓學生最直接的“知其然”,其劣勢在于學生難以“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我們轉變教學方式,建構新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都認識到了學生通過教師的傳授而得到的知識往往是“外化”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可能被扔掉。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習者借助他人或其他學習工具、學習資料的幫助,獲得的知識反而是“內化”的。為此,構建自我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習者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和認知能力,對目標信息進行加工整理,通過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方法體系、思想體系、道德體系來達成學習,則學習效果更佳。例如,我們可以構建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1)創設情境,展示問題,任務驅動;(2)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建構體系;(3)內化知識,生成智慧,升華認知。在這一模式中,教師的重點不在講而在導;學生不在聽,而在悟;整個過程都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就是促使評價方式向科學、多元、綜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轉變。在這種科學、多元、綜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更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悟和反思。通過建立學生學習過程想法記錄,點亮學生思維與思想的靈光,真正做到評價為學習而服務。
普通高中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從背景的研究入手,聚焦存在問題,逐一探索解決,具體通過調整課程內容、認同學科地位、開發教學資源、轉變教學方式、改變評價方式等五個方面提出對應策略。
本文是甘肅省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GS[2018]GHB0809)《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