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盧昊
今年既是日本“平成時代”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生肖紀年的最后一年即豬年。日本的“豬文化”和中韓等近鄰不同,日本人所崇尚的豬是野豬而非家豬。日本人很早就有狩獵野豬,食用野豬肉的傳統。在日本人看來,野豬具有天然野性和勇猛向前的精神,盡管有時顯得莽撞,但象征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日本各地慶祝豬年形式不同。傳統色彩與時尚元素并存。日本豬年從1月1日算起,大阪市通天閣舉行了例行的“生肖交接”儀式,可愛的柴犬將“C位”讓給了一只小豬。在三重縣津市,當地居民向神社供奉了一個巨大的金豬塑像,長4米,高2.3米,塑像被擺放在神社鳥居前,接受人們的供奉。在京都護王神社,豬的塑像被立在洗手池旁,人們紛紛觸摸它的鼻子,祈求好運。日本郵政按慣例出版了豬年生肖郵票,日本一些商家也紛紛推出了以豬為主題的產品,如三得利公司專門推出了陶制生肖豬形狀的瓶裝威士忌(如圖)。盡管日本人的慶祝方式千奇百怪,但有一個共同點:出現的生肖豬形象是長著獠牙的野豬。
當中國的十二生肖傳入日本時,日本人直接將野豬與豬畫上了等號。在日文漢字中,“豬”多數指野豬,“豚”則指家豬,古代日本,農戶一般不飼養家豬,只有獵人才會到山林里去捕獵野豬。日本人捕獵野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當時野豬和野鹿是人們主要的狩獵對象。由于野豬育子很多,從那時起,它就被日本人賦予豐收、豐產乃至財源廣進的含義。由于野豬經常出沒于山林野澤,身形敏捷而行蹤詭異,還會攻擊人類,最初日本人對野豬非常敬畏,因而至今日語里還有“吃豬肉會遭報應”這樣的諺語。
盡管擔心“會遭報應”,但為了吃飽肚子,日本人很早就食用高蛋白的野豬肉,在沖繩地區,豬肉至今都是當地人最愛吃的菜肴,日本山區的鄉土料理中也保留著以野豬肉為主料的“牡丹鍋”,即將豬肉混合各種蔬菜、芋類和豆腐,薄切的豬肉在鍋里展開,猶如盛開的牡丹一般華麗。從2017年起,日本國內十幾個縣的野豬獵戶團體還首創了“野豬節”,舉辦“全國豬肉評鑒大會”,希望能夠推廣豬肉的飲食文化。
在過去的日本,野豬身上多少蒙著一層神秘色彩,但現今,野豬與日本的“直接互動”更加頻繁,甚至造成了“豬患”。現在在日本,經常發生野豬破壞耕地,進入村鎮橫沖直撞,甚至致人死傷的事件。據日本政府推測,日本現在大約有野豬70-80萬頭,是25年前的約3倍,每年野豬造成的農作物損失嚴重。野豬甚至頻繁地踏入村戶覓食。為此,日本政府已加強了應對策略,要求增加野豬捕獲量,擴大野豬肉的加工規模,甚至制定了到2025年將全國野豬數量減少到50萬頭以下的目標。
盡管野豬讓日本人頭疼,在野豬和家豬之間,日本人顯然更偏愛前者。在日本人看來,野豬勇猛而有沖勁,盡管有時顯得“缺乏頭腦”,但其熱血、義氣乃至犧牲精神值得贊賞。日語中“豬突猛進”一詞正是基于這樣的印象而產生。在日本傳說中,野豬曾不止一次拯救日本人的先祖,或者作為英雄的坐騎,成為傳奇故事的一部分。在日本各地,有專門供奉野豬的“豬名神社”。
在靜岡縣還曾有日本全國唯一的野豬主題公園“天城野豬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時一年接待觀光者曾超過40萬人,后因運營不佳,于2008年關閉。一些日本文化學者指出,在創業時代的日本人“具有野豬精神”,才有日本的經濟奇跡,而現在的一代日本人麻木而缺乏干勁,更需要這種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