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由于2018年中國股市下跌幅度較大,甚至在全球都較為“醒目”,人們對于2019年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非常關注。筆者認為,今年中國金融市場面臨內外部多重挑戰,但我們進行逆周期調節的彈藥充足,支持金融穩定運行的經濟基礎牢固,實現金融穩定是可以預期的。
第一,強烈的風險意識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黨中央高度重視解決金融風險。從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到2018年上半年止,金融市場風險的排查和化解取得積極成果。無論從宏觀杠桿率還是從金融杠桿率來說,總體上都處于穩健區間。2018年下半年起,“穩杠桿”成為主旋律,表明各方面對于杠桿的內涵特別是結構性調整的趨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金融整頓已經取得積極成果之后,高層仍然強調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這種理性主張本身就是金融穩定的一個保障。
第二,我國經濟韌性強,擁有巨大規模的內部市場,這是金融穩定的強大基礎。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有結構性優勢,包括消費升級優勢、產業配套優勢、內部調節優勢、對外開放優勢、技術后發優勢、人口紅利優勢、居民高儲蓄優勢等。以更有力的開放舉措促進國內市場升級,是2019年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努力方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即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既立足解決中國自身的經濟問題,也緊扣國際市場的節奏。中國市場的質量提升了,更加開放了,更加具有國際吸引力了,中國和世界就都贏了。
中國市場提質升級的一個重要阻礙是,個別國家正在上升的貿易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對此,需要以柔克剛,以對等開放策略加以應對。
第三,我國金融監管和逆周期調節的能力顯著增強。目前,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已成為金融監管常態,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市場板塊都更加規范。在股市下跌幅度較大時,甚至有人喊出了“讓妖精回歸市場”的戲言,這從側面說明,激發市場活力的措施更需加快落地。
從貨幣供應和調節來看,去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逆周期措施,通過四次降準、增量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提供了充裕的中長期流動性,基本有效傳導到了實體經濟。2019年,貨幣政策將繼續發揮逆周期調節功能,兼顧總量與結構、數量和價格的平衡。已經創設的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正在推進的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以及可能繼續推出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將對于流動性保障和逆周期調節發揮作用。
第四,以改革新舉措釋放紅利激發活力,是穩定金融市場的有力抓手。我國是高儲蓄國家,將一大部分儲蓄轉化為投資是必經之路、必過門檻。通過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增強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十分迫切。中央決定在上交所設立科技創新板塊,同時試點注冊制,是對市場各方期待的響亮回答。
目前,科創板正在積極推進中。將在科創板試點的股票發行注冊制,將與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礎制度改革統籌起來,一體推進。上市標準將更具有包容性、適應性,給處于成長期的創新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市場化支持。在科創板取得的經驗,將會在全市場推廣。▲
(作者是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