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一篇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以下簡稱“寒門”)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突然刷屏成爆款,隨即又被網友指出文章內容編造、時間錯亂等種種硬傷。的確,類似“寒門”這類文章往往為追求更多的點擊率、引發轟動效應,抓住青年在自我發展和成長中的一些心理和生活痛點,用編造的方式抓眼球,用戲劇化手法扭曲地表達。其寫法類似傳統媒體所常見的“深度報道”,再增加一些相對個人化的表述。從社會的反應看來,大家普遍認為這樣的寫作方式顯然已經逾越了媒介的基本倫理要求,因而受到多方面批評。
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做不實渲染和夸大,其實是媒介的老問題老現象。在傳統媒體發展早期,一些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報道失實的情況同樣存在。但隨著傳統媒體的成熟,一方面有媒體的多重把關和核實機制,另一方面也有行業的自律以及相對嚴格的監管,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被視為在媒介倫理方面犯下嚴重錯誤,從而對作者乃至本媒體的公信力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因此,類似問題往往在內部流程中就會受到制約。
但在自媒體平臺上,其糾錯的機制往往不能依靠內部和行業來進行,而是要依靠網友的監督查證,這種監督是來自外部的、偶然的、非強制性的,是網友的揭批才使得類似“寒門”這樣的文章存在的編造問題受到重視,然后輿論批評以及行政處罰才隨之而來。這一方面顯示自媒體其實也有一種來自外部的糾錯能力,讀者在接受的同時也在監督。但另一方面,也說明自媒體的自我糾錯能力相對較弱。很多不實的、無法查證的文章,一些難以追究其具體來源的、隨心所欲的說法,或者僅僅為追求流行取悅讀者而編造文章的現象就可能大行其道,而以“10萬+”為目標的業績壓力使得這種情況更加普遍。自媒體缺少內部流程規范以及糟糕的自律監督狀況也就暴露得更加清 晰。而外部監督往往是在事情已經發生,轟動效應已然形成之后才可能因為受到關注而觸發糾錯機制。此時,一些文章實際上已經造成了相當壞的影響。
自媒體的發展一開始是相對個人化的,往往是一個個體的議論,在這種方式之下,缺少內在約束的情況基本上是難以避免的,主要依靠同樣是個體的網友外部監督來對沖和抵消其負面效果。但自媒體發展到今天,已經超出個體范疇,盡管在運作能力和資質方面遠遠不及傳統媒體,但卻具備了與傳統媒體相似的覆蓋面和社會影響。這就要求自媒體必須有更多的內部規范化流程,對于消息的來源等有更嚴格的把關,這一點,單純靠自媒體自律是很難實現的,管理部門有必要提出指導性清單,制訂必要的準入門檻。
更加重要的是,發布平臺作為具備技術能力和監管手段的主體,在法律、道德和社會責任等層面都有義務加強對自媒體的管理,而不應把自己僅僅看作一個提供信息傳播的平臺。在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文章發酵以前,就要未雨綢繆,建立自媒體信用體系,暢通舉報投訴質疑渠道。同時,相關監管部門對平臺的監督在法律上已經相當清晰完備的情況下,應進一步提高預警和追責力度。▲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