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平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2019年發表施政演說表示,將為其上任以來的“俯瞰地球儀外交”進行“收官”。其中,安倍談到的重點是包括中國、俄羅斯、朝鮮在內的東北亞外交,提出“將大力推進超越以往想法的、新時期的近鄰外交”。安倍對外交頗有抱負,但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綜合觀察,真正落實“新時期近鄰外交”仍面臨不小的困難。
安倍引以自豪的是去年通過訪華已使日中關系“完全回到正常軌道”,并表示將通過首腦及各個層面的交流,將日中關系推向“新的階段”。安倍也提到,國際環境日益嚴峻、不確定性急速增加。在此情景下,與中國關系的轉圜,無疑增大了日本的經濟、外交、安全的騰挪空間。但目前中日共同利益的擴大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歷史認識、領土爭議等固有問題仍然存在,并可能長期影響雙方增強互信、深化合作的努力。
安倍在對俄外交方面傾注心力不少,但從其剛結束的訪俄結果看,雙方就領土問題達成妥協、簽訂和約并非易事。安倍想放棄“四島一起歸還”立場,先要回齒舞、色丹并簽訂和約;而俄方要求日方首先要承認二戰結果和俄對四島的主權,彼此立場差異巨大。另外,即使雙方領導人有意妥協,各自國內民意也恐怕難以接受。
日本與朝鮮迄今未實現邦交正常化。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在日本既是外交問題又是政治問題,難以退步。而朝方認為問題已經解決,難有商議余地。
對韓關系更是當前安倍外交的最大“痛點”。安倍曾在過去的施政演說中稱韓是“最重要的鄰國”,但此次幾乎沒提韓國,其背景是兩國圍繞火控雷達照射、二戰時強征勞工賠償訴訟等問題激烈爭吵,關系處于建交以來最低點。
從東北亞外交的整體來看,歷史遺留問題仍是日本落實“新時期近鄰外交”的主要障礙。日本與鄰國的領土爭端、歷史認識問題、侵略和殖民統治遺留的賠償訴訟等,無不與歷史相關,甚至日韓“雷達照射”爭端也是在此背景下激化的。造成這種局面的背景之一是,在冷戰環境下,蘇聯沒有在1951年的對日《舊金山和約》上簽字,而中、朝、韓甚至沒有參加和會,導致日本與鄰國的戰后處理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或許符合美國的戰略意圖,但卻為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埋下長期隱患。
另一個原因是戰后日本自身沒有對侵略殖民歷史進行認真總結反省,在外交中往往計較一時得失,在歷史問題上想盡辦法與鄰國討價還價,而沒有積極爭取受害方的諒解,結果與鄰國關系在二戰結束后70余年的今天仍無法擺脫歷史問題的困擾。
當前,安倍的目標是徹底消除戰敗帶來的外交“負遺產”,使日本與鄰國的關系走上正常軌道。這不僅要解決與鄰國之間的現實矛盾,更需要從長遠著眼、從問題根源著手,切實消除障礙。為此,日本一是要尊重二戰結果以及相關國際文件,以此作為解決爭端的前提;二是主動推進與鄰國的歷史和解。這是日本落實“新時期近鄰外交”的必由之路,也符合其長遠國家利益。▲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