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在2019年達沃斯論壇“新興市場數字化”分論壇上,中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呼吁歐洲各國不要制定數字時代的“紅旗法案”。19世紀,歐美保守勢力通過“紅旗法案”等手段試圖限制汽車工業發展,最終只是“螳臂當車”。
1769年,法國發明家尼古拉斯-約瑟夫·居紐造出世界上首輛可載人運輸的蒸汽動力汽車。19世紀早期,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也出現了。不過,這些早期汽車速度緩慢,開起來更是顛簸得可以“讓人抖斷腰”。為了向公眾推廣,各國發明家陸續發展出制動器、變速器以及更好的轉向裝置,逐步有了現代汽車的雛形。
但這個運輸業的“新生兒”并不受當時歐美社會上層人士和運輸業主力——馬車商人的待見。歐洲貴族們習慣坐在馬車里高高在上的感覺,討厭汽車帶來的那種平等感;馬車商人則看到了生存危機。在馬車與汽車的對決中,政府站在了馬車一邊,輿論一邊倒地“妖魔化”汽車。倫敦市一名議員說:“我們為什么要用這種吵鬧、危險的工具為我們可愛的城市招惹一堆麻煩呢?”于是歐洲的報紙上刊登描繪汽車爆炸場面的漫畫,坐車的人血肉橫飛,令人慘不忍睹,目的是恫嚇人們不要乘坐汽車。在報紙宣傳下,人們開始仇視汽車:醫生認為汽車污染空氣,造成疾病增多;騎馬的人指責汽車驚嚇了他們的馬;農民抱怨汽車對他們養的牲畜構成威脅;馬車商人更是抨擊汽車破壞社會秩序。英國一些農村婦女給維多利亞女王寫了聯名請愿書,希望女王下令禁止汽車上路:汽車讓孩子受到威脅、家里的物品被汽車發出的黑煙污染、晚上汽車噪音吵得人睡不著覺。
在汽車被“妖魔化”的背景下,英國保守的帕麥斯頓政府制定出限制汽車發展的政策。1861年,英國通過《機動車法案》,規定任何車輛在寬闊的路面行駛時速度不得超過每小時10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在居住區不能超過每小時5英里;對機動車征收通行費,機動車通過橋梁時造成損壞要進行賠償。這還不夠,為進一步迫使汽車不能上路,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機動車道路法案》(即“紅旗法案”),這個奇葩的法案要求一輛汽車必須由3人駕駛,其中一名手持紅旗的男子走在汽車前55米處開道,旗手還得協助馬匹和馬車通行;在路上行駛的汽車不得發出呼嘯聲;汽車重量最多只能達到14噸、寬度在9英尺(1英尺約合0.3米)以內;限速每小時4英里,違者會被罰款。迫于一條條嚴令,汽車只能慢騰騰地穿行街道,成為許多人眼里的笑話。同時,馬車再度興旺起來,每天上午,馬車搭載著英國人駛向倫敦和其他主要城鎮的商業中心。為保證馬車上“貴人們”的安全,英國法律要求在與馬車會車時,汽車要停車為馬車讓路,如果馬車夫有要求,汽車司機還要使發動機熄火,以便讓馬兒安靜地通過。
在美國,汽車的遭遇也跟在歐洲差不多。美國早期汽車速度不快,開起來聲音卻很響,居民經常抱怨汽車開過轟天震地嚴重影響到他們。更有甚者,執法人員漸漸喜歡上了抓超速的汽車司機,因為罰款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在法庭訴訟中,汽車司機總是輸掉官司。
大多數美國人對汽車存在偏見,1871年創立的巴納姆和貝利馬戲團在廣告中把汽車也當作怪物宣傳,同侏儒等并列。
1875年,美國議會效仿英國議會作出決議,認定汽車是“危險運輸工具”,具有“極其危險的自然力”。隨后,美國政府對汽車的制造和使用進行了干預。很多地方出臺古怪的法令:舊金山的市政條例規定,進入該市的汽車司機要向當地司法官報到;加州圣拉菲爾鎮要求汽車司機必須在距離馬匹90米外停車讓行;一些民間組織也跳出來大力反對汽車上路,賓夕法尼亞州“農民反汽車協會”提出了多條奇怪要求,其中包括夜間汽車在農村地區道路行駛時,必須拋出點燃的蠟燭,以免撞到行人。
然而,隨著歐美國家工業發展,馬車越來越難以適應新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汽車界終于迎來曙光。1896年11月,英國出臺《解放法》,施行了30多年的“紅旗法案”被廢除。為慶祝這一巨大勝利,30輛汽車參加從倫敦到布賴頓的比賽,司機們在出發前燒毀了一面象征性的小紅旗。隨后,美國也廢除了限制汽車工業發展的法案,20世紀成了汽車工業發展的“黃金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