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晨
“程言素,男,在本校保衛(wèi)科工作18年,榮獲……”禮堂內(nèi)的巨大音響中傳出主任讀報告的聲音。幕布一側(cè),走出一個略顯佝僂的身影。哦,是他。
每天的學生上下學期間,總能在校門口看到他的身影。手持一根一米半的警棍,黑色的保安制服被打理得極為板正,站得筆直,不時打量著四周的動靜。唯一與其他門衛(wèi)不符的,可能就是他那張堆滿笑意的臉。初中四年,我從未見他板過臉,這與他莊嚴的打扮格格不入。他叫程言素,可他一點兒也不嚴肅。
也許是工作時間久了,學校給他一塊小地,他倒也不客氣,轉(zhuǎn)眼便將那塊地打造成了自己的小菜園。黃瓜、茄子、油菜等,凡是適宜季節(jié)的果蔬,應(yīng)有盡有。這里的四季常青,竟也成了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天清晨,走在通向教學樓的小路上,你總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立于萊園中,不時地躬身,挑挑菜蟲、撿撿爛葉,哼幾聲不知名的小調(diào),樂在其中,令人羨慕他每天的小幸福。
待他菜園中的果蔬成熟時,他便裝個大麻袋,給學校的老師都送去。盡管最高層是四樓,那額角如雨的汗水也沖刷不去他臉上常駐的笑意。
葡萄總是結(jié)得多,每年也都會剩一些,這能讓他樂上老半天。為啥?拿回家釀酒唄!他就好這一口。今年的葡萄隔年的酒,對他來說,這可是件大好事。我曾見過有人給他送來個罐子,看他那無比珍愛的樣子,不用問也猜得到那里面是什么。一旁有人打趣他:“哎喲,老程啊,這是又有口福嘍!”他總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哎呀也沒啥,就是老伴給釀了點兒小酒,這算啥口福?”可那臉上幸福的小得意卻怎么都遮不住。
聽說他年輕時也讀過書,只是后來家窮棄學。因此我們常能在教室窗外看到他,搬個小馬扎,曬著太陽光,瞇著眼聽教室內(nèi)的讀書聲,右手食指有節(jié)奏地敲著膝蓋,像是打拍子,好像聽的并不是枯燥的古文,而是什么有趣的戲曲,好不自在。等學生們下課了一窩蜂涌出來時,他便起身拿著小馬扎,雙手背在身后,從布滿樹蔭的小道再走回自己的小屋。有時在路上碰到幾個背詩出錯的學生,他還頭頭是道地糾正一下,真像個和藹的教書先生哩!
十八年,這學校的一花一木、一亭一池、一水一魚都像是他的小天地,除卻每天上下學的時間,他便穿梭在這學校里閑逛。他的日常,便是躺在長椅上曬曬太陽,一側(cè)放個收音機聽聽戲曲,時不時哼兩句;或是拿中午吃剩的半個饅頭,掰下一小塊兒,放于兩指間碾成碎屑,喂喂池子里的魚;再或者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吹著風力不大的小風扇,吃著廉價的盒飯,怡然自樂。有時在路上碰見幾個學生,他們每叫一聲“爺爺好”,他臉上的笑便再深一點,額上的皺紋便再多一條,連忙又點頭回禮,毫無傲慢之意。
我想,門衛(wèi)老程的小幸福,就是這般吧!這令無數(shù)人艷羨的小日子,又像極了滕白《題汶川村居》一詩中“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戲兒孫”的天倫之樂。
時光匆匆,十八年的歲月一晃而過,他在這所學校里見過了多少的花開花落、云卷云舒,見過畢業(yè)的離別,見過新生的雀躍。時光荏苒,人變了,景變了,他卻沒變。他如一棵松,挺立在這所學校中,守護著它。
“……再次感謝您十八年來對學校的不辭勞苦,辛勤付出!”頒獎詞讀完,臺下傳來雷鳴般震耳的掌聲。臺上的聚光燈打在老程身上,他手捧紅色證書,笑容更加燦爛。
“程言素,男,在本校保衛(wèi)科工作18年,榮獲……”禮堂內(nèi)的巨大音響中傳出主任讀報告的聲音。幕布一側(cè),走出一個略顯佝僂的身影。哦,是他。
每天的學生上下學期間,總能在校門口看到他的身影。手持一根一米半的警棍,黑色的保安制服被打理得極為板正,站得筆直,不時打量著四周的動靜。唯一與其他門衛(wèi)不符的,可能就是他那張堆滿笑意的臉。初中四年,我從未見他板過臉,這與他莊嚴的打扮格格不入。他叫程言素,可他一點兒也不嚴肅。
也許是工作時間久了,學校給他一塊小地,他倒也不客氣,轉(zhuǎn)眼便將那塊地打造成了自己的小菜園。黃瓜、茄子、油菜等,凡是適宜季節(jié)的果蔬,應(yīng)有盡有。這里的四季常青,竟也成了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天清晨,走在通向教學樓的小路上,你總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立于萊園中,不時地躬身,挑挑菜蟲、撿撿爛葉,哼幾聲不知名的小調(diào),樂在其中,令人羨慕他每天的小幸福。
待他菜園中的果蔬成熟時,他便裝個大麻袋,給學校的老師都送去。盡管最高層是四樓,那額角如雨的汗水也沖刷不去他臉上常駐的笑意。
葡萄總是結(jié)得多,每年也都會剩一些,這能讓他樂上老半天。為啥?拿回家釀酒唄!他就好這一口。今年的葡萄隔年的酒,對他來說,這可是件大好事。我曾見過有人給他送來個罐子,看他那無比珍愛的樣子,不用問也猜得到那里面是什么。一旁有人打趣他:“哎呦,老程啊,這是又有口福嘍!”他總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哎呀也沒啥,就是老伴給釀了點小酒,這算啥口福?”可那臉上幸福的小得意卻怎么都遮不住。
聽說他年輕時也讀過書,只是后來家窮棄學。因此我們常能在教室窗外看到他,搬個小馬扎,曬著太陽光,瞇著眼聽教室內(nèi)的讀書聲,右手食指有節(jié)奏地敲著膝蓋,像是打拍子,好像聽的并不是枯燥的古文,而是什么有趣的戲曲,好不自在。等學生們下課了一窩蜂涌出來時,他便起身拿著小馬扎,雙手背在身后,從布滿樹蔭的小道再走回自己的小屋。有時在路上碰到幾個背詩出錯的學生,他還頭頭是道地糾正一下,真像個和藹的教書先生哩!
十八年,這學校的一花一木、一亭一池、一水一魚都像是他的小天地,除卻每天上下學的時間,他便穿梭在這學校里閑逛。他的日常,便是躺在長椅上曬曬太陽,一側(cè)放個收音機聽聽戲曲,時不時哼兩句;或是拿中午吃剩的半個饅頭,掰下一小塊,放于兩指間碾成碎屑,喂喂池子里的魚;再或者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吹著風力不大的小風扇,吃著廉價的盒飯,怡然自樂。有時在路上碰見幾個學生,他們每叫一聲“爺爺好”,他臉上的笑便再深一點,額上的皺紋便再多一條,連忙又點頭回禮,毫無傲慢之意。
我想,門衛(wèi)老程的小幸福,就是這般吧!這令無數(shù)人艷羨的小日子,又像極了滕白《題汶川村居》一詩中“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戲兒孫”的天倫之樂。
時光匆匆,十八年的歲月一晃而過,他在這所學校里見過了多少的花開花落、云卷云舒,見過畢業(yè)的離別,見過新生的雀躍。時光荏苒,人變了,景變了,他卻沒變。他如一棵松,挺立在這所學校中,守護著它。
“……再次感謝您十八年來對學校的不辭勞苦,辛勤付出!”頒獎詞讀完,臺下傳來雷鳴般震耳的掌聲。臺上的聚光燈打在老程身上,他手捧紅色證書,笑容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