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教學建議,也為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師要通過情境閱讀活動的開展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要通過情境閱讀活動的應用來為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夯實基礎。因此,本文就從問題情境、想象情境以及再現情境三個方面入手對如何開展情境閱讀活動進行論述,以期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關鍵詞:自主學習情境;初中語文;情境閱讀活動
所謂的情境閱讀活動是指教師根據閱讀文本的特點來創設恰當情境,一來是為了改變枯燥的、單一的閱讀模式,二來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學習文本中明線和暗線所教授的內容。可是,該如何開展這一活動呢?在筆者看來,一線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所閱讀的文本類型入手,通過恰當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為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以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文就從下面三種情境的創設為例對如何在課堂中開展情境閱讀活動進行論述。
一、 問題:情境閱讀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指教師通過對閱讀文本的深研,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提出來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閱讀。需要注意的是,問題情境閱讀活動的開展除了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這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大意,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例如:在閱讀《社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帶著下面幾個問題進行閱讀,如:
(1) 閱讀文本,思考:豆好不好吃?戲好不好看?
(2) 為什么說這里是我的“樂土”?
(3) 《社戲》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思考,并試著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答案,以期能夠讓學生帶著疑問,帶著好奇進行閱讀。之后,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要給學生時間進行“質疑”,也就是說,讓學生自己將閱讀后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如:有學生說,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說再也沒有吃到這么好吃的豆,再也沒有看過這么好看的戲了?但是,我們從內容中分析得出的是“豆非好豆,戲也非好戲”,兩者是否矛盾?等等。可見,這樣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二、 想象:情境閱讀
想象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任務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教師要從教材文本的特點出發,通過創設想象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在想象與聯想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在文本中傳遞出來的思想,而且有效的想象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提升也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
例如:在閱讀《春》時,眾所周知,這是一篇描寫“春”的散文,而且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不僅讓枯燥的漢字更為生動形象,也能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畫面,讓學生自由地在這一畫面中進行想象。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閱讀邊進行想象,即:隨著作者的文字描述來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這一場景之中,仿佛自己置身在“春天”,看著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閉上眼張開手臂去感受那輕輕的風,等等。可見,這樣的想象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對春的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還能讓學生在想象中走進春天,走進大自然,進而推動學生愿意在實際生活中去接觸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美,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 再現:情境閱讀
“再現”是指重現,多數情況下是借助多媒體或者是表演活動來實現這一情境的創設,也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活動之一。所以,在閱讀時,教師可以通過再現情境的創設來幫助學生閱讀,以期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閱讀《三顧茅廬》時,這是一篇文言文,故事情節大多數同學也是了解的,但枯燥難懂的文言讓學生對這類文章的學習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劉關張三顧茅廬的場景,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點,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二來也能激發學生對經典文本閱讀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對于這一類文章,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將其改編成劇本,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以及班級組織的晚會中進行表演,以期能夠讓學生在情境再現中找到閱讀的興趣點,同時也讓學生在視覺沖擊中加深印象。因此,再現情境活動的組織對形象化語文課堂的構建,對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皆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總之,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要重視情境閱讀活動的開展,要通過恰當情境的創設來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走進作者,進而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形成做出貢獻,同時也使學生在閱讀情境的創設中形成終身閱讀的意識。
參考文獻:
[1]王瑾.創設閱讀情境 優化閱讀心理[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3):107.
[2]陸重維.例談創設閱讀情境[J].語文建設,2004(2):28-29.
作者簡介:
王艷鳳,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