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眼看臨近春節,1月30日晚間,A股預告虧損達到230家,當天合計預告凈利潤虧損200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2017年A股虧損公司的虧損合計總額。
按規定,上市公司年度經營業績如果出現虧損、凈利潤同比變動幅度在50%以上、扭虧為盈等三種情況之一,應當在會計年度結束后一個月內進行業績預告。這是此次A股月底集中“爆雷”的技術原因。
其實,現在想來,2015年的那一輪牛市注定造就今天的“爆雷”。在此之前,中國經濟本來已經進入轉型深水區,眾多企業感受到轉型壓力,于是“脫實向虛”,紛紛從實體經濟中抽出資金進入股市,造就了股市的上漲。一些券商和專家、媒體,或別有用心,或人云亦云,或愚昧無知,一起將非正常上漲的股市鼓吹為“改革牛”,這導致大量加杠桿的資金流入股市,助推A股瘋狂上漲。
在這種瘋狂的背景下,以20倍甚至30倍市盈率并購的案例層出不窮。在2016年上市公司并購案例中,有逾百家溢價率超過1000%。有些公司只不過剛成立幾個月,業務還沒有充分開展,就被上市公司并購。大量的雷被埋在A股市場,大股東在極高估值下圈錢、減持、玩大并購,買入業績被粉飾過的垃圾資產,這樣的操作導致大股東賺得盆滿缽滿,而上市公司卻被掏空,只能拆東墻補西墻,勉強維系公司的日常運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濟轉型和經濟危機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相對平穩的經濟危機就是經濟轉型,相對慘烈的經濟轉型就是經濟危機。目前,中國經濟顯然是走在經濟轉型的軌道上,經濟下行的表現是增長率的下降,而不是經濟總量的絕對下降。這一點和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蕭條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其運行走向還是有一定的共同規律性,即我們現在的經濟轉型和美國當年的經濟危機,都是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的轉型,也就是從以基礎設施、房地產、金融、重化工業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為以消費、高端制造、科技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
2015年年中發生了股市崩盤,同年11月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目前為止,已經歷3年多時間,經過幾年來的調整,轉型效果已經逐漸顯現,經濟領域內的重大風險一方面在消除,一方面也在可控的范圍內釋放,再有一兩年的時間,中國經濟轉型最困難的時期將過去。經過進一步改革和改造的股市,也將逐漸反映出這種變化。▲
(作者是央視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