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青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對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基本含義進行概述,從收入確認及支出確認兩個方面入手,對政府會計制度下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沖突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政府會計制度下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協調對策。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沖突;協調
現階段,我國當前實施的政府會計核算主要采用修改的收付實現制來進行日常會計記錄及核算,編制會計報表也是圍繞收付實現制來落實。其具備的主要優勢在于,能夠讓政府會計在會計、報表及核算方面處于統一狀態,具備較強的規范性及可操作性。但是,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會計中賬戶將不能滿足預算收支表及資產負債表同時明確及體現要求。因為受到我國財政收支內容的逐漸擴充、國庫集中支付谷歌不斷深入等因素的影響,給我國政府會計制度提出了考驗,結合當前情況,全面引進權責發生制已成為迫切要求。
一、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基本概述
(一)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也被稱之為應收應付制,其主要是把會計期限內產生的各個費用是否需要計入到本期損益中當作標準,對各項經濟業務進行處理的一種體系,只要是在本期內形成應該從本期收入中獲取的補償費用,不管是否在本期已經支付的成本或者沒有支付的資金范疇內,都可以當作本期費用進行處理。這種方式,能夠便于真實展現出各個期間費用水平及盈虧情況。
(二)收付實現制
收付實現制也被稱之為現收現付制,和權責發生制呈現出對立狀態。在進行會計核算時,主要把款項是否已經獲取或者支付當作核算依據,對本期收益和費用加以明確的方式。主要在本期內實現收取或者支付的各個款項,不管產生時間,還是由本期承擔,都可以當作本期收益和費用處理[1]。例如,本期支付而由后期收益的各個費用,都需要在本期內進行核銷,不可分攤。通過應用這種方式,可以在末期時無需對本期收益及費用加以修整,核算手續相對較為便利,但是不能將本期成本損益狀況進行體現。
二、政府會計制度下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沖突
(一)收入確認方面
在權責發生制中,收入明確和收付實現制中收入明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暫時差異及永久差異兩個方面。其中,暫時差異則是指明確時間點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應收賬款。提供服務或者已經營銷的產品沒有獲取對應款項的應收賬款明確成本期收入而非預算收入。與之對應的,獲取應收賬款明確成預算收入而非本期收入。第二個是預收款項。獲取預收款項,可以明確成預算收入而非收入,與之對應的,前期預收款項結算之后明確成當期收入而非預算收入。永久差異則是明確范疇的差異,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接受非貨幣性資產捐贈。在進行財務會計活動時,接受非貨幣性資產捐贈則體現為捐贈收入,而在預算會計中僅把接受資金計入到捐贈預算收入內,接受非貨幣性資產捐贈中不包含現金收付不可當作預算會計業務核算。其次,對外借款。預算會計中對外借款計入到預算債務收入中,而在財務會計中的借款則當作負債反映并非收入。
(二)支出確認方面
權責發生制中費用明確和收付實現制支出明確之間存在差異,并且也劃分成暫時差異及永久差異兩種形式。費用及支出暫時差異則是指明確時間點的差異,具體展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應付款項。采購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等應付款項、預計負債等明確為費用而非預算支出,與之對應的,償付應付款項及預計負債等支出明確成預算支出而非費用。第二,預付款項。預付賬款及暫付支出明確成預算支出而非費用,與之對應的,結算過程中計算明確的預付款項認定為費用而非預算支出[2]。第三,產品采購。在進行產品采購過程中貨幣支出認定成預算支出而非費用,與之對應的,獲取貨幣及發出物質認定的是費用并非預算支出。第四,預提費用。本期預提費用增加數額明確成費用并非預算支出,與之對應的,沖銷預提費用認定為預算支出而非費用。費用及支出永久差異在于明確范疇中的差異,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外投資。預算會計范疇內的對外投資應該計入到投資支出中,而在財務會計范疇內的對外投資則當作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并非費用。其次,非貨幣中資產損失。在財務會計中非貨幣性資產損失認定成資產損失,而在預算會計中將現金資金損失納入到其他支出范疇內,產生的非貨幣資產損失中不包含的現金收付不可當作預算會計業務核算。
三、政府會計制度下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協調對策
(一)加強政府會計信息處理平臺建設
參考西方國家成功經驗和案例,構建完善的信息體系,并把權責發生制運用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其能夠給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體系改革提供良好的依據,以此讓權責發生制自身作用得到充分激發。以美國為例,美國財政部門結合實際情況,構建了把計算機當作基本的權責發生制信息管理平臺,并全面推廣高能力、高素養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以此讓美國成為當前應用權責發生制較為完善的國家[3]。因此,我國也可以參考西方國家的成功案例,構建一套完善的和權責發生制下相關的信息管理體系,科學設定計算機硬件及軟件設施配套標準,保證我國政府部門可以順利的把權責發生制運用其中。
(二)建設把支出周期當作主體的政府預算會計體系
所謂的預算會計主要指把追蹤撥款及撥款應用當作主體的政府會計制度,而撥款及撥款應用均能夠給支出周期含義進行精準概述。支出周期則是指預算經過相關部門審批之后,預算資金由國庫轉交給撥款機構的整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包含了授權、承諾、審核及支付等內容。授權則是通過相關法律,由立法相關部門授權給部分政府機構,給特定目標在特性范疇內支付的資金數額;承諾則是政府、支出部門給出的已經讓財政支出義務執行,同時在今后某一個時間段行使職責的決策,建立承諾標準是簽署采購產品及服務的依據。審核則是對供應企業交付產品或者服務與其簽署合同內容進行比較,保證兩者的統一性。支付是公共機構向產品及服務部門支付的相關款項。所以,需要在現有的會計制度基礎上,把公共部門資產、負債等會計內容當作主體,建立獨立于政府預算的財務會計核算系統,從而監管和追蹤各個政府活動產生的最終結果。
(三)建立把績效評估當作核心的會計體系
新公共管理理念核心內容在于政府部門行使對應職責與其消耗公用資源之間的占比。為了更好的滿足新公共管理要求,在現有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構建把績效評估當作主體的會計體系,對政府部門所提供的各個公共產品及服務成本進行核算[4]。參考企業成本管理流程及標準,該系統需要確保可以應用在政府部門各個組織框架下的成本項目中,例如直接成本及間接成本等。通過明確成本項目,能夠讓部門、項目等績效及評估更具可比性;明確成本核算主體,成本核算對象則是指歸集成本范疇,具體可以劃分成部門、項目、產出等等;在開展成本控制工作時,在成本項目、成本規劃及成本數據的同時,實現成本分析,以此減少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及成本。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政府會計改革涉及范疇較為廣泛,不單單作為一個技術問題,涉及了各個部門及機構的自身利益,任務方面較為艱巨。因此,結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和收付實現制進行比較,充分思考當前政府會計改革要求。通過對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探索政府會計制度下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協調對策,以此引導我國政府會計核算改革工作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富剛.試論權責發生制視角下的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特征與路徑[J].納稅,2018 (30):138.
[2]楊子慧.新形勢下我國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8 (29):165-166.
[3]馬艷.財政管理視角下基于權責發生制的政府會計核算探討[J].知識經濟,2018 (15):11+13.
[4]葉丹,黃悅.探究權責發生制下政府財務報告體系的建立[J].財經界,2018 (0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