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林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以及政策限制,我國中小企業在稅收的管理上并不樂觀。本文對我國企業在稅收風險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供了相應的對策,如加強立法監管,建立完善的企業稅收管理制度,引入稅收風險人才等降低企業稅收管理難度。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企業進行稅收風險管理帶來一定啟示。
關鍵詞: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對策;制度優化
一、引言
企業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解決了我國90%以上人口的就業問題。然而,許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稅收管理問題較為嚴重,由于對稅收制度的理解不夠清晰,對稅務管理人員的引進不夠重視等原因,常常面對嚴重的稅收風險,尤其是許多中小企業對稅收風險的意識不夠強烈,往往會增加額外的稅收支出,為企業帶來經濟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加強企業的稅收風險管理意識,建立健全的稅收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強企業運行的穩定性,增加企業收益,有利于社會經濟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二、企業稅收風險產生原因分析
(一)宏觀環境變動
在現階段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各個類型的企業都產生于特定的宏觀環境。包括各種政策,也包括經濟、法律、社會、制度以及投資等各個方面。我國復雜的宏觀外部條件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帶來諸多的契機,但是也有可能導致本可以運用在本企業上,并給企業帶來各種收益的政策起到相反的效果。例如,某些企業在執行某項業務活動之前做出了詳細的納稅規劃方案,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限制,容易形成客觀上的偷稅漏稅,影響企業的后期的生產運營。
(二)我國稅法制度缺陷影響
中國的法律體系以公法為主體,這在一定基礎上決定了整個稅務法律體系的首要保障對象是國家的行政利益,稅務部門與企業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并不對等,企業往往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例如,在征收稅的過程中,即使很多企業有充足的理由證明自己的納稅行為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的,但是稅務部門擁有過多的自由準則權,可以用“最終解釋權歸稅務機關所有”對企業的行為進行否定。
三、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問題分析
(一)企業缺少健全的稅收風險管理制度
一方面,許多企業在稅收管理部門的機構設計以及人員結構設計上就存在問題,沒有設定嚴格的稅收人員級別制度,稅收部門與財務部門、會計部門之間的界限不夠明顯,沒有建立專門針對稅收管理的制度,甚至很多企業沒有為稅收提供特定的制度,而是統一劃分在財務部門中進行統一化的管理。這就導致許多企業在面臨稅收風險問題的時候,難以找到負責人進行處理。在三四線城市的民營企業中,權利過于集中化,財務部主管需要管理所有和財務相關的問題,但很少有財務主管能夠精通會計、稅收等各方面的政策制度,導致企業在處理稅收風險的時候缺少專業性。另一方面,盡管很多大企業制定了相關的稅收風險管理制度,但是在實際遇到問題的時候,由于制度的可執行性較低,無法在實踐中運行,這些框架化的制度為企業增加了管理上的限制,不利于與稅務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規避企業的稅收風險[1]。
(二)企業缺少稅收風險的防范意識
許多企業對于稅收風險的防范與規避意識都不強,并且不具備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級別以及規避風險的能力。并且,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鑒于資源以及資金上的限制,企業不愿意聘請專業的稅收風險評估師。在企業的調研實踐中,我們發現企業在制造、采購、營銷等過程中都存在稅收管理風險,但企業人員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簡單的判斷,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對于企業而言,一旦在某個環節上出現了評估偏差,往往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同時,某些企業對于稅法精神的認識不夠到位,理解不透徹,容易出現少繳稅或漏稅的情況,這也會為企業帶來政策執行上的風險。
(三)企業缺少專業的稅務風險管理人員
企業稅收管理相關員工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及素質能力直接影響到企業在稅收上的表現。從稅務管理風險上看來,主要表現為企業稅務工作人員對于國家現有政策的解讀能力較弱,對相關稅收法律的認識也不夠透徹,再加上我國稅收政策的變動十分頻繁,對稅務經辦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較高,盡管某些企業在主觀上并沒有偷稅漏稅的意識,但是存在對稅收政策的錯誤解讀,從而形成了實時上的偷稅漏稅,造成企業的稅務風險。此外,如果因為稅務經辦員工缺少責任心,不能夠按照國家法律規定進行納稅以及申報,容易帶來稅務風險[2]。
四、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對策分析
(一)明確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的目標
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往往是綜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企業價值最大化則是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對企業的財務收支進行合理的安排,在充分考慮風險,時間以及利潤三者關系的前提下,使企業的總價值實現最大化。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稅收是一筆較大的財務支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企業需要在經營管理營利、國際國家法律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另一方面,也要減小由于稅務風險引發的非稅成本對于企業的影響。非稅成本往往是稅收風險的結果,在交稅過程中,納稅人會因為納稅活動弄失誤而帶來除了稅收之外的成本,如處罰成本等,企業在規劃稅收風險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各種非稅成本。最后,企業應該依據國家法律對于稅務活動進行登記,遵從交稅相關法律規定,全面掌握國家稅法相關政策,將稅務風險管理置于財務管理的重要位置。
(二)加強企業稅務內部制度建設
對于企業而言,加強內部系統的建設有利于統籌管理稅收風險。首先,稅務內控的建設能夠幫助企業將稅務工作落實在日常的工作細節中,包括發票的管理,納稅申報等環節,減小相關人員的工作壓力。其次,稅務內控的建設能減小稅務風險,比較重要和關鍵的納稅活動應當交給權利職責較高的工作人員,從根本上杜絕偷稅納稅的行為。一方面,企業應該加強會計部門與其他各個業務部門之間的聯系,例如制定合理的文件傳遞機制,對發票、貨票進行科學的管理;企業內部的審計機構也要對稅務制度的執行進行重點檢查。另一方面,加強會計部門與審計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如對稅款的真實性進行檢查,判斷減稅款與文件批示是否一致[3]。
(三)引入高水平稅收管理人才
對于企業而言,應當引進高水平的稅收管理人才,對國家宏觀制度進行詳細的解讀與分析,并結合企業實際經營活動,制定可行性高的稅收籌劃方案。一方面,企業應該為現有的財務稅務籌劃人員提供專業的定期培訓,加強工作人員對于國家重點政策的解讀以及執行能力,同時也要邀請行業大咖為員工提供經濟學、財政學、稅收管理等相關知識培訓。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深入校園開展校企合作,邀請優秀的大學生參與到企業實踐中來,并積極挽留有能力、出色的學生,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4]。
五、結論
由于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較大,政策復雜程度較高,許多企業在運作過程中,面臨不同程度的稅收風險。對于企業而言,應當及時了解國家政策的變動,積極履行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減少稅收風險對于企業正常經營管理的影響。同時,企業也要加強人才引進環節,提升內部稅收管理的科學有效性,節約成本開支,提升企業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屈靜曉.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 (4):49-50.
[2]馬列.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實踐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稅務研究,2016 (11):113-115.
[3]李航,姚如秀.集團企業關聯交易內部轉移定價存在的稅收風險及應對策略[J].中國總會計師,2015 (10):68-70.
[4]張平,孫陽.“一帶一路”倡議新時期“走出去”企業稅收風險:防范、問題與對策[J].稅務研究,201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