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安杰
摘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做大做強,選擇上市成為民營企業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手段。本文擬就在現行國內上市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條件下,針對民營企業在上市過程中需要解決的股份制改制相關實務問題進行探討,為擬上市民營企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營企業;股份制改制;改制方案
民營企業管理者和決策者一旦啟動上市計劃,首先要面對的是將所在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因為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發行人應當是依法設立且合法存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制是指普通企業按照《公司法》和《證券法》等法律規定,改制為股份制有限公司。民營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不僅可以使企業建立現代的企業制度和科學的管理制度,而且一個好的股份制改制方案,對企業未來成功上市至關重要。
一、改制方案的確定
(一)改制主體的確定
因股份制改制的主體系未來公司的上市主體,因此改制主體的確定需要與上市主體的確定聯系起來。根據證監會頒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首發管理辦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上市主體需具備以下幾點條件:(1)股權清晰。根據相關規定擬上市企業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擬上市企業特別是當初是集體企業改制的民營企業,普遍存在委托持股、職工持股會、工會持股等不利于上市主體股權清晰、控制權穩定的持股情況,因此選擇的上市主體應避免出現存在上述影響股權清晰和控制權穩定的持股情況,如果存在上述情況,建議在股份制改制前進行規范。(2)獨立性。這里的獨立性包括資產完整、人員獨立、財務獨立、機構獨立和業務獨立。擬上市民營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和稅收籌劃的考慮,集團內普遍存在較多的人員穿插和機構共用及較多的關聯交易情況,為了使擬上市主體具有完整的業務體系和直接面向市場獨立經營的能力,需要對集團內經營管理機構進行重構,使擬上市主體經營管理機構能夠獨立行使相關職能,此外,需要對擬上市主體內相關企業股權進行梳理和調整,以較少關聯交易和避免出現同業競爭的情況。(3)良好的盈利能力。雖然目前《證券法》、《首發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擬上市企業報告期內的盈利能力有具體的量化指標,但實際證監會在IPO審核中,考慮到被審核企業未來的持續經營能力,實際審核過程中對盈利能力的要求較法律、法規的量化指標高很多,因此在確定上市主體時,一般優先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強的主體作為上市主體進行股權整合。
(二)改制時點的確定
對于股改時點的確定主要滿足股改后擬上市企業IPO申報的需要,主要關注以下幾點:
首先股改前企業基礎規范工作必須做扎實,以便為后續企業上市申報打下堅實基礎,股改前的規范工作需重點關注股權結構、財務核算這兩大方面。股權結構方面,既包括上市主體下屬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間股權的調整,也包括上市主體上層股東權益的調整,因證監會對擬上市企業在報告期內存在重大資產重組情況,且相關重組超過規定的財務指標,需對重組后的上市主體獨立運行一定期間方可進行IPO申報,如擬上市主體需要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建議在改制基準日前盡早完成資產重組,以便股改后可以盡快的進行IPO申報。上市主體上層股權權益調整主要系外部投資者引入、員工持股計劃實施等股權調整,其中對于員工持股計劃,無論是直接持股還是間接持股,考慮到股份支付對上市募集資金的影響,建議員工持股計劃在股改前實施完畢。財務核算方面,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財務核算較為薄弱的情況,財務核算的規范和財務核算體系的搭建系股改前擬上市民營企業需要花費較大精力的地方,證監會在IPO審核中往往會將股改改制時點作為財務規范的風水嶺,如企業股份制改制后仍存在較多的財務核算差錯和調整事項,往往會認為擬上市企業的財務核算基礎及內控存在重大缺陷,致使企業上市失敗。其次對于股權基準日的具體確定,很多企業會選擇年末作為股改基準日,但考慮到后續IPO審計中時常會出現對前期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調整的情況,為了不影響股改基準日的凈資產,建議盡量避免選用年末作為股改基準日。
(三)股本規模的確定
企業在股份制改制過程中需將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的截至股改基準日的凈資產折合資本(股本和資本公積),企業需要考慮在此過程中是否需要增加股本,是否增加股本及增加到多大的股本規模適合企業未來IPO主要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目前《證券法》和《首發管理辦法》對上市企業股本規模有明確規定,要求擬上市企業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如企業股本規模低于該限額,可以考慮在股改時增加股本規模。其次,股本規模的大小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發行的股份比例相關,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總股本4億股以下發行股數不低于25%,4億股以上不低于10%。在目前IPO定價限價發行的政策背景下,如果公司未來業績增長較為保障,且企業凈資產規模足夠大,企業可以考慮在股改時將股本規模擴充到3.6億股以上,以便在首次公開發行時減少發行規模,轉而考慮未來的增發再融資,以提升企業的融資規模。最后,股本規模的設置,必須考慮企業的資產規模、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較大的股本規模,如果與企業的凈利潤水平不相匹配,會使企業的每股收益較低,影響未來企業上市股票價格,讓人感覺企業盈利能力較弱。
二、個人所得稅的考慮
企業在股份制改制過程中會將截至股改基準日的凈資產折合資本(股本和資本公積),如果公司股東中有適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自然人股東或者合伙企業股東,就會涉及股份制改制是否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企業在股改方案確定時必須將稅賦因素考慮在內,稅賦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決策者對股改方案的判斷。對于企業將凈資產中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在不增加股本的情況下,全部計入資本公積,因目前相關稅收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該種情形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實務中稅務機關一般不對該種情形進行征稅,待企業上市后將該部分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時再行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企業將凈資產中的留存收益轉增股本的情況下,按照稅法規定必須對轉增股本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實務中部分地區稅務局按照《關于個人非貨幣性資產投資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41號相關規定,采取不超過5個公歷年度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相關規定,以減輕納稅義務人的繳稅負擔。此外,目前大部分地區地方政府為鼓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和上市,出臺了相關扶持政府,對個人實際繳納的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給予不同比例的稅費扶持獎勵。
三、結束語
以上幾點是民營企業股份制改制過程中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但不可能涵蓋股改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實務中,每家企業因各自的歷史沿革、企業規模、股權結構等的差異,企業決策者在確定股改方案時會有各自的側重和考量,但無論是怎么樣的方案,股份制改制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建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并為企業未來成功上市融資提供體制基礎及實體資質。股份制改制一旦完成往往不可逆轉,因此企業股份制改制方案考慮務必細致和周全。
參考文獻:
[1]沈春暉.“如何架構與設立股份公司(擬上市主體)”,《春暉投行在線》,2017年9月11日.
[2]鄭梅蓮.民營企業股份制改制財務問題研究[J].財會月刊,20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