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金
摘 要 高校替課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大學授課對象的特殊性和大學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學生評價標準體系缺乏科學性;法治教育理念的滯后性。采取以下對策:構建高校課堂的精準化授課機制:轉變教育理念,區分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和非義務教育的選擇性;改革高校課堂授課體系,增強授課內容供給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增強授課的法治意識,用法治來規范授課行為。
關鍵詞 上課點名 高校替課 上課權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10
Legal Reflection on Roll Call in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 Baoji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ar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teaching object and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tself; the lack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of students; the lag of the concept of legal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o build a precise teaching mechanism in the classroo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o distinguish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the non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timeli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ply of teaching content;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in teaching, and to standardize the teaching behavior with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 roll call; substitut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right to attend class
1 高校上課點名的現狀
(1)從傳統到高科技——五花八門的點名方式帶來創新方向的偏差。傳統的點名方式是老師直接喊學生的名字,學生報個到,但是高校擴招,老師面臨著是100多學生組成的課堂,為增加點名效率,點名技術日益創新,指紋簽到、刷臉點名等利用生物特征的唯一性來達到點名的效果。二維碼簽到、手機APP簽到、微博簽到還有藍牙點名等,將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技術引到點名領域。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我們將精力用在研究學生上課學習的規律,不斷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增加課程內容的創新性和授課方式的高科技含量上,通過課堂授課內容自身的吸引力留住學生,這比創新點名方式所產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2)點名與逃課的博弈——異化的大學課堂。在點名與逃課的博弈中,順應大數據時代產生的高科技產品——點名神器,也在訓練我們學生的創新能力,剛一開始,點名神器還具有效果,但是我們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在這一刻得到意想不到的發揮,對于指紋簽到,只要用能夠復制指紋的膠水,復制一個指紋,讓同學代簽指紋就可以;對于刷臉簽到,可以制作人皮面具或3D攝影照片讓同學代為簽到;對于二維碼簽到、藍牙點名、手機APP簽到,很簡單,準備兩個手機,讓舍友把手機帶到教室,就可以解決點名問題。點名的任性折射出對授課效果和學生主體精神的漠視,更體現了當前教育自身的制度缺陷。如何判斷教師課堂效果的好壞?其中學生的到課率是教師授課效果的一個很好體現。本該傳授知識、探索真理的課堂教學異化為逃課與點名的博弈,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科研第一,教師的職稱、收益、地位是由科研水平決定的。
(3)點名產生了一個新的市場——高校替課。在應對教師點名的招數上,形成了高校特有的替課市場。為了更好的促進替課市場的發展,有的學生發明了一款叫做“逃課助手”的App軟件,通過這款軟件,學生可以尋找或者雇傭其他學生來代替上課。有需求就會形成市場,點名本身造就了替課現象,“全天候替課,能夠對付各種刁鉆老師,一節課20多元,質量保證不議價。”[1]高校替課形成一個市場,并且在校園大有市場,通過QQ群,微信圈,馬上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替課者,而且替課根據風險、難度的大小價格也有區別,如果遇到課堂提問、回答問題、課堂測試、課堂作業等,費用還要增加,異化的課堂就產生了異化的市場。在這種博弈中,學生始終處在上游,這恰恰反映了我們學生所具有的創新精神。
2 學生不愿上課的原因
(1)大學授課對象的特殊性和大學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大學生已不是法律上的被監護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一法律角色的變化,賦予了大學生充分的行為選擇的自由,其有權選擇是否接受大學教育。義務教育的本質是必須學習,不想學也得學,否則違法;而大學教育的本質是選擇性學習,不是必須學,是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由于學生缺乏有效的利益訴求機制,自己的權利訴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認可,學生只能想辦法自己應付,這樣看似高校怪胎的替課市場也就不奇怪了。高校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缺乏與市場溝通的有效機制,學生感覺學這些內容除了獲得相應學分外沒有其他用處,因此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逃課現象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2)學生學業評價指標體系缺乏科學性。高校圍繞培養方案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體系,并設置了每門課程獲得相應學分的評價指標,通常的評價指標是學生考勤占10%,平時成績占20%,試卷成績(或論文)占70%,圍繞著這一評價標準,就存在一種可能,學生即使不上課,不要考勤和平時成績,學生也有可能及格獲得相應學分。并且,高校在培養方案的設置上,也給予了學生一定的選擇權,高校基本上以學生獲得的學分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學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學生在圍繞自己課程成績的獲得方式上有選擇權。“個人是本身利益的最好的和唯一的裁判者。”[2]大學生對專業信息的了解渠道廣泛,并且在高校中大多數大學生參加了廣泛的校園和社會活動,有的還到企業去打工,當這些活動與上課發生沖突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做出相應的選擇,替課現象的發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法治教育理念的滯后性。義務教育與大學教育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個教育階段,義務教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課程的內容是作為公民應當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對學生來講是沒有選擇權的。大學教育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成年人,課程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和市場的需求來進行選擇的,因此,學生對自己是否上課的行為有權利在課程評價的指標體系中作出選擇,尤其是大學教育目前采取的是學分制,只要學生完成相應的學分就可以順利畢業,這實際上是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上什么課?如何上課?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來選擇。“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原則上沒有出席課堂的義務,不管該課程是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必修課,還是學生自愿選擇的課程。”[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位老師的授課是否成功取決于其是否吸引住學生,當一位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學生的時候,說明其講授的知識和授課的技巧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了,沒有市場需求的授課,必然失去學生。
3 構建高校課堂的精準化授課機制
3.1 轉變教育理念,區分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和非義務教育的選擇性
不同的教育階段,法律對公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相應的教育理念也是不一樣的,小學、初中教育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義務教育法》在第11條明確規定了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性。如果不能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其監護人必須向教育主管部門辦理審批手續。小學、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國家為了提高公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要求公民必須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定義務,在這一階段,學生上課是必須履行的一項強制性義務,學生對上課沒有選擇權。
對于高中教育階段,我國至今沒有一部高中教育法,根據民法原理,法不禁止即自由,既然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必須接受高中教育,那么對公民來講是否接受高中教育就是一種選擇權,是否上高中由公民自己決定,高中生上課成為一項權利,也是在情理之中。《教育法》第42條規定: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是受教育者享有的權利,而不是義務。學生上課是教育活動之一,根據《教育法》的規定,學生上課只能是權利而非義務,教育理念上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對學生的選擇提供機會。
對于高等教育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法》第9條明確規定接受高等教育是權利而不是義務;第58條規定只要思想品德合格按規定修完課程,完成相應的學分就允許畢業。大學生上課作為教育活動之一,在法律上并沒有設定為義務,大學生獲得畢業資格只需要履行兩項義務:一是思想品德合格;二是按規定修滿學分或完成規定的課程。至于修學分或完成課程的具體方式、具體過程,學生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我們不僅應尊重學生享有的選擇權,而且還要為學生的選擇權提供機制和體制的保障。
3.2 改革高校課堂授課體系,增強供給內容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高校課堂教學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授課內容的供給問題,在教學上首先涉及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大學生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上課,如果授課內容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自然會選擇來上課,如果授課內容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學生會選擇各種方式來逃課。目前課程體系的設置有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以及相應的實驗和實踐課程。必修課是學生必須要學的課程,限選課是一定范圍內的學生在指定的課程范圍內進行的選擇;任選課則是學生按要求把學分修滿即可,一般對課程內容沒有特別的限制。在課程供給的改革方向上需要解決課程供給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問題。所謂的時效性就是課程內容本身的更新換代,每門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需要不斷的更新。實效性就是授課內容要根據不同授課對象的特殊性,進行精準施教,保證授課目標的實際效果。無論何種性質的課程在供給上都要解決時效性和實效性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式是將課程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形成課程的淘汰機制。為此,所有的課程都是任選課,沒有必修課和限選課的區別,除了學分的多少以外,沒有其它限制。每個專業對學生僅僅要求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完成這一專業規定的總學分就可以了,這樣課程內容陳舊,授課效果落后的課程就會在學生選課過程中被淘汰掉。
3.3 增強授課的法治意識,用法治來規范授課行為
長期以來,教師自己決定課堂教學的一切過程,隨意性比較強,這種隨意性較多體現了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活動的任性。《教師法》第七條賦予了教師對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評定權,這是教師的一項法定權利,對于這一權利的具體內容,目前立法缺乏詳細的規定和相應的操作程序。由于立法上對具體的操作程序沒有設置相應的流程和標準,任課教師直接就能決定某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是否合格,這導致教學實踐中教師濫用權利的現象經常發生,甚至由于學術觀點不同,教師一句話就可以讓學生不及格,一句話就可以讓學生不能參加答辯,教師與學生發生沖突也就難以避免了。對學生的評價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切身利益,甚至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我們需要相應的制度來保障每一個學生能獲得品行和學業成績的公平評定,但是,現行立法缺乏相應的規定,例如,學生的學業成績由哪幾部分組成?其具體的評價體系如何確定?上課本身是否是學業成績的一部分?法律沒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因此,應該制定一部《大學生學業成績評定法》來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對大學生成績的評定行為,在立法中確立大學生學業成績評定的第三方機制,通過第三方的學業成績評價,達到實現對大學生學業成績評定的規范性和公平性。
基金項目:2015年青島農業大學名校工程項目“新常態視域下非法學專業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機制構建研究 (XJG2013175)”
參考文獻
[1] 葉雨婷.高校替課風行竟成產業鏈.中國青年報,2016-11-13:001.
[2] [美]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72.
[3] 周光禮.法律制度與高等教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