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淑楠 周韻
摘 要 隨著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和適應性的研究呈現(xiàn)日漸豐富的態(tài)勢。對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研究主要圍繞其內涵、測量方法以及與其它變量的關系三個方面展開。對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其內涵、測量方法和影響因素三個方面。與二者相關的研究豐富,但對二者間關系的討論仍有不足,未來可針對二者關系進一步深入探索,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
關鍵詞 心理資本 適應性 研究現(xiàn)狀 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8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U Shunan, ZHOU Yun
(Student Affairs Office of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apital and adapta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undant.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inly focuses on its connota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variables.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mainly focuses on its connota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e future, we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o enrich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daptability;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trend
現(xiàn)今高校環(huán)境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導大學生發(fā)現(xiàn)并善于運用自身心理資源是當今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議題。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個體而言,是一個既有基礎又待發(fā)展的變量,對促進個體適應性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同時,學生適應性水平提升,也可以促進心理資本的積累。這兩者間的良性互動,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也因此成為了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
1大學生心理資本研究現(xiàn)狀
對心理資本的討論源起于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至今,對它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內涵、測量方法及其與其它心理特質的關系研究三個方面。其中,對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研究是一種與現(xiàn)實社會接軌的具象化研究,學者們更加關注這一心理特質的應用價值。
1.1 大學生心理資本內涵研究
一般對于心理資本的討論常見分為三類:第一類觀點認為,心理資本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這個概念最早提出的是經(jīng)濟學家Goldsmith。他認為個體成長過程中,存在某些穩(wěn)定的特質作用于個體的生產效率,而這種特質就是心理資本;在心理學的研究中,Hosen(2003)認為心理資本具有固定性和恒久性。也有學者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將心理資本看作與五大人格相類似的心理特質。第二類觀點是將心理資本視為一種狀態(tài),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第一次在心理學領域提出了心理資本的概念,認為心理資本即導致個體積極行為態(tài)度的心理狀態(tài);在組織管理領域,Luthans(2007)提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包含自我效能、任性、樂觀和希望四個維度,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心理資本量表。第三類觀點是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綜合體,是各種積極心理能力的集合,具有投資性和收益性。
綜合以上的三種觀點,在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研究內涵研究中,當今學者主要偏向將第一類和第三類觀點進行融合,即首先將心理資本看作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認可了它在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中的可持續(xù)性;同時也做了進一步明確,認為這一變量本身具有積極指向性。這兩種觀點的融合,也為我們不斷探索心理資本的應用價值,提供了理論支撐。
1.2 大學生心理資本測量方法研究
由于學界對心理資本內涵的認定存在差異,因此對其測量方法的研究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在早期研究中,Goldsmith的自尊量表,Letcher的《大五人格量表》,都有對心理資本的測量,這也是從“特質論”角度出發(fā)所提出的測量方式。2005年,Luthans從社會工作人員和管理者的角度出發(fā),開發(fā)了至今使用最為廣泛的《心理資本問卷(PCQ-24)》,并于2007年對量表進行了修訂。該問卷以“狀態(tài)論”為基礎,突出了心理資本可開發(fā)的特點,但這也使該量表在重測信度和適用范圍上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綜合這兩類觀點,張闊等人(2010)開發(fā)了更具一般性且適用范圍更廣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更多地將心理資本看作是一種特質,探討其在心理健康層面的意義。這一問卷目前在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測量中使用范圍較廣,從文化背景而言也更適合于我國大學生的研究,同時也突顯出了心理資本內涵中的積極指向性。
1.3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其它變量的相關研究
在知網(wǎng)搜索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資本”可以看到,其中研究較多的領域是其與心理健康、就業(yè)能力、人力資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由此探索培養(yǎng)學生心理資本的方式。這其中關于中介作用的討論也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將心理資本作為中介變量,討論其對于其他心理特質的影響,這一類型的研究更注重個體心理資本的持續(xù)性,著力點在于利用其與其它變量的關系,構建起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的模型;另外一種類型則是將“大學生心理資本”視為因變量,去討論其影響因素,落腳點在與提升個體心理資本的能力,更偏重對其穩(wěn)固性的探討。
2大學生適應性研究現(xiàn)狀
對適應性的探討是一個橫跨多個學科的主題,在生物學、材料學等領域都有所涉及。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適應性則更多地圍繞個體所處環(huán)境展開,其中以職場和學校兩類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的討論居多。對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早期的內涵探討、測量方法研究和目前關注較多的影響因素研究。
2.1 大學生適應性內涵研究
適應性在美國韋氏詞典(第3版)的釋義是適應的能力。黃希庭認為能力是一種人格特質,而其中適應能力則是個體順利完成社會適應行為必備的心理特征。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無論人們的社會適應行為怎樣變化,最終都是由潛藏在行為背后的基本人格特質決定的。適應性是對個體適應能力的一種探討,屬于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屬于人格范疇。這也是目前心理學界取得普遍認可的關于適應性的內涵解讀。適應性在內涵上也分為多個層次,與之相應的是適應性測量維度的不同,如在對大學生的適應性內涵分析時,則一般從學習適應性、認知適應性、角色適應性、人際適應性和職業(yè)適應性這五個維度進行闡釋。
2.2 大學生適應性測量方法研究
在針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測量研究中,根據(jù)適應性內涵的不同維度,學者們也提出了不同的測量方法。如司秀玲(2008)等基于心理健康編制了《大學新生角色適應量表》,就包含了如上文提及的適應性內涵中的五個常見維度。除此之外,學者們還進行了一系列關于大學生的整體適應性研究。如方曉義等人(2005)發(fā)展了適合我國大學生適應狀況的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AS);于曉波等人經(jīng)過5年(2001-2006)較微系統(tǒng)的研究,編制了較為完善的“大學新生適應性量表”;盧謝峰(2003)自編了“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由學習、人際、職業(yè)選擇、生活自理、環(huán)境總體認同和身心癥狀七個維度組成,該量表為目前在大學生適應性研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適應性量表。從適應性的測量方法可以看出,對于適應性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因此其不論作為變量關系中的任何一環(huán),都具有這豐富的討論價值。
2.3 大學生適應性影響因素研究
在學校視閾下,對于新生適應性的探討貫穿了各個學齡段。這其中,高校新生則是由于其特殊的年齡階段以及學習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成為了重點關注的議題。如蘇雷(2019)對大學生適應性特征的研究顯示,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性與其專業(yè)認同、師生關系、同輩關系、親子關系等因素有著顯著的相關性;喬親才等(2019)在大學新生心理韌性、主觀社會地位與適應性的關系研究中,得出三個變量間兩兩相關、大學新生心理韌性在其余兩個變量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的結論。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的適應性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大學適應性的研究也因此呈現(xiàn)出了一種探索性的特點,尋找與之相關的因素,落腳點在與發(fā)現(xiàn)適應性對于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積極意義。
3大學生心理資本與適應性關系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通過開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調動學生心理資本,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是每位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共同期望。對大學生心理資本和適應性關系的研究近年來呈現(xiàn)愈發(fā)深入的趨勢,這也是在積極心理學影響下,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發(fā)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考量。
3.1 研究現(xiàn)狀
關于大學生“心理資本”和“適應性”兩個主題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但對于其二者關系的探討較為缺乏。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主題“大學生心理資本及適應性”,僅能看到三篇相關主題的論文。
在僅有的這部分研究中,存在著一些共性。首先,研究均得到了二者間成正相關的結論,因此,在此基礎上對兩個變量間更深層次的相互影響關系探討是存在可能性的。其次,這些研究都是從適應性的某一角度而言的,例如專業(yè)適應性、社會適應性等,并未關注到大學生適應性特點的全貌。最后,由于適應性在內涵上屬于人格特質,因此在這些研究中,均是將適應性的某一方面作為中介變量進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對這二者關系的研究缺乏多樣性,仍然存在著值得探索的空間。
3.2 研究趨勢
對這二者關系的進一步探究,從理論上來看,由于其二者間的正相關關系已得到多次驗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二者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將成為重要趨勢。這樣適應性就不再僅僅作為一個因變量,或是起中介作用的變量,而是可以與心理資本間形成一個理論閉環(huán),豐富二者間的關系模型。同時,由于適應性這一人格特質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此這對于心理資本內涵的進一步探索,也具有理論價值。
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域,存在著部分學生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較為缺乏的問題,從學生本身主觀能動性出發(f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資本和適應性都是學生自身已有一定基礎的心理特質,有效地調動學生已有心理資本,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反之,通過學生對大學生活的良好適應,也可以促進個體心理資本的進一步積累,為未來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做出準備。因此,從實踐角度而言,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將呈現(xiàn)出聚焦干預措施的發(fā)展方向。將其在理論背景支撐下的干預模型應用于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多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域,以期在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外因作用的同時,調動學生內部資源,共同實現(xiàn)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愿景。
【課題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師范院校新生心理資本及適應性關系研究》(編號:2019SJB153)
參考文獻
[1] Hosen,R.,&Solovey-Hosen, D.(2003).The instructional value of fostering social capital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30(1):84-93.
[2] Gwendolyn M. Combs,F(xiàn)red Luthans. Diversity train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lf-efficacy[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7.18(1).
[3]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Li, W.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2):249-271.
[4] 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01):58-64.
[5] 司秀玲,李宏翰.大學新生角色適應問卷的編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04):64-67+88.
[6] 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課題組,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02):95-101.
[7] 于曉波,黃戴清,曹亦薇.廣東省大學新生適應性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8(01):35-37.
[8] 盧謝峰.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3.
[9] 喬親才,張慧如,朱海東.大學新生主觀社會地位、心理韌性與適應性的關系[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29(02):24-28.
[10] 蘇雷.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性特征的實證研究[J].校園心理,2019.17(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