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課后習題這片天地雖“小”,卻蘊含著“大”智慧,它引導教師建立語文要素序列化概念,提升教學質量,以及圍繞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教學過程。借助課后習題扎實教學,能促進學生字詞句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進而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后習題;語文要素;語文能力
“語文要素”這個概念首次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里被提出。從定義上來說,語文要素的組成主要有基本的語文知識,必備的語文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它分成若干個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分布和體現在每個單元的練習系統之中。下面就圍繞課后習題,抓住語文要素,談談如何用好課后習題。
一、 重視詞句積累,豐富詞庫素材
《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指出:要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詞句的積累對于提升低年級學生閱讀與寫話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二上教材非常重視詞句的理解、積累與運用,體現在課后習題設置了“讀一讀,記一記”“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以及園地的字詞句運用等欄目,通過擴詞、歸納、聯想等方式,讓學生有趣地記憶理解詞句并內化,真正做到為我所用。
(一) 強化生字認讀,積累拓展詞匯
部編版教材課后習題“讀一讀,記一記”欄目通過用要求會寫或者會認的生字組詞,提供新的語境,拓展文本相關的內容,對本課的生字進行鞏固。
(二) 剖析構詞方式,學會舉一反三
部編版教材課后習題中也設置了不同結構的短語,以此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短語,并舉一反三,積累相應的詞匯。課后習題中的詞語在結構上有較多的分類,不僅包含了動賓結構,偏正結構,也涉及了并列、主謂和后補等幾種類型,所以基本上可以使學生對短語結構有了一個整體的學習。在規范語言的基礎上,再從內容上進行延伸拓展,如《我是什么》課后習題展示了一組短語:灌溉田地、發動機器、沖毀房屋;教學時,引導學生認識動賓短語,可通過圖文對照幫助學生建構畫面,理解意思。程度較好的學生,可做動賓短語搭配練習,實現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寒號鳥》課后的兩組短語:凍得直打哆嗦、熱得直冒汗;冷得像冰窖、熱得像蒸籠;引導學生觀察“得”字后面是補語,補充說明形容的程度,可直接描述,也可用上比喻。理解用法后,再讓生結合生活實際或者圖片提示討論并補充“凍得鼻子都紅了”,“快得像一支離弦的箭”。這個語用設計非常趣味巧妙,抓住這道課后練習題不僅落實了孩子的詞匯積累,還讓孩子明白了表達的多樣性。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避免學生機械性的接收和學習,更能讓學生自發地思考,不斷積累大量的詞匯,更好的培養自己的語感,為后續高階段的語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 注重閱讀指導,能力拾級而上
《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該教材中,通過每個單元后的課后習題的訓練,抓住不同的語文要素,給予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更好地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教材凸顯出了難度適中,同時具有相應的梯度,并且對于語文要素的構成上提供了不同維度,多個層次的知識點。除“雙線結構”外,還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單元內的數篇課文圍繞同一個語文要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訓練。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和體驗。《古詩二首》課后習題教學,可以借用課文插圖,順勢激發學生想象詩里描繪的畫面,感受山寺的高聳和草原的蒼茫遼闊;《霧在哪里》可以借助課后習題,仿照課文句式想象說話,體會霧的淘氣;《雪孩子》可借助小氣泡的提示,在想象中續編故事,感受美好的心靈。這三篇課文對學生的想象發展呈現出了有層次、多角度的要求和指導,首先是借助插圖學會描繪畫面展開想象,接著是借助課文句式學會具體表達,最后要求沒有任何憑借學會想象續編故事。這樣由扶到放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的想象真正地從觀察中來,有所依據,又真正地讓孩子學會大膽想象、放飛想象。
2. 每個單元中具有梯度的語文要素,并且注重不同單元中相應的梯度訓練。在教材中的一三八單元中,課后習題就體現了“了解課文內容”這一語文要素,以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閱讀能力。請看三個單元課后練習舉例:
第一單元《小蝌蚪找媽媽》:文中提示學生需要將小蝌蚪如何成長的圖片排序,然后根據排序的圖片講述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三單元《曹操稱象》:通過閱讀第四自然段,將文中的內容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并講述曹沖稱象的過程。
第八單元《風娃娃》:根據下面的提示(地點轉換)講講這個故事。(內容略)
上述列舉的三個單元分別在教材的首中末三個位置,也體現了在學習過程中按照先易后難、具有一定梯度的語文要素的訓練:借助圖片,了解課文內容;借助詞句,嘗試講述課文內容;借助線索,復述課文。利用在各個單元中出現的語文要素,將其緊密相扣,不斷深入,形成一個互聯的整體,貫穿于整冊教材,有效地落實了“了解課文內容”這一語文要素。通過有梯度的訓練,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拾級而上。
三、 關注“語用”操練,助力語言表達
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即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描寫的真實的情境,將他們帶入其中,從而更好的理解和學習。教材的編排十分重視與生活的聯系,練習設計盡力營造適切語言文字運用的語境,拒絕單調、枯燥的機械操練。本冊教材也十分關注語言現象,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將理解內容和學習表達巧妙融合
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在本單元中,主要由課后練習的字詞句運用中,提供了一些詞語供學生學習和使用。例如在《我是什么》課后,要求學生讀句子,體會“落”“打”“飄”三個詞的意思,再用它們各說一句話。此題抓住“落、打、飄”辨析詞語意思,讓學生感受作者在動詞使用上的精準與嚴謹,并學會正確使用這三個動詞。
(二) 借鑒表達進行仿說或者仿寫
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教材在《黃山奇石》《葡萄溝》課后習題中設計了有特色的句式仿寫練習。例如《黃山奇石》中要求:仿照句子,用加點的詞描述圖片里的石頭,再選其中一張練筆。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到作者是以名稱加樣子的順序來介紹怪石,幾處景點的描寫,名稱和樣子的順序或前或后,學習了通過想象,用動作描述怪石樣子的方法。再到《葡萄溝》課后的仿寫,例句提供了兩種仿寫思路,一種是用“有……”的句式列舉事物,將特點寫具體,一種是用歸納的方式,總結事物的特點。練習題第一題側重歸納幾種事物的特點,第二題側重如何寫具體,可見新版教材對于課后習題編排的用心。
(三) 對比中感悟語言表達的不同
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感受和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學習表達。例如,《寒號鳥》借助課后第二題兩組短語:凍得直打哆嗦,熱得直冒汗;冷得像冰窖,熱得像蒸籠。引導學生理解“得”字后面是對前面的補充,補充說明形容的程度,再對比前后表達,感受冷、熱觸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即可直接描述,也可用上比喻句。《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通過課后第二題句子的對比朗讀,體會同一個意思可以用陳述句或感嘆句、反問句來表達,不同的語氣表達了不同的情感由淺到強的程度,也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練說句式。
總之,課后練習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小”天地,它是能力訓練點和教學重難點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挖掘課后練習的價值,從而發揮出其大智慧的一面,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黃慧婷,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新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