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祥
[摘要]紅木小件的木工技術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文化時期。從海安縣西北部的青墩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斷,在5000多年前,那里就有古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這片地勢較低的潮濕地區,已掌握了筑巢居住的技術。通過講述通式紅木小件制作技藝歷史與傳承,喚起人們對紅木制品的記憶和重視。
[關鍵詞]南通;紅木小件;技藝;傳承;歷史
一、通式紅木的歷史淵源
20世紀70年代,經過兩次發掘,南通出土了上千件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實物,分別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和海安博物館內。從這些出土的物品看,當時的先人已掌握了很好的切割、切削、打磨、雕鑿和鉆孔技術,這些出土的實物能充分佐證南通的雕刻工藝源于新石器時代,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或許有人會說上述看法不一定準確,懷疑通式紅木小件歷史可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說法。因為一無出土實物佐證,二無重要歷史典籍記載。同時在浩瀚的典籍中關于南通工藝的文字尚沒有發現,所以不能將南通的通式紅木小件歷史追溯那么久遠。其實,現在海安縣博物館中就陳列了一個小巧的玉斧復制品,原件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是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據測定,這件從南莫鎮青墩出土的文物,已有5000多年歷史了,是人類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據考古專家講,它也是一種象征圖騰的神秘物件。可以想象,5000多年前的人類已能將玉石雕琢得光潔小巧,能在堅硬的石質器具上鉆成小孔,斧頭和斧柄還能組裝。可以推測想象,在這工藝之前,人類對于質地較軟的材料應當先已應用,在掌握了成功的應用工藝,如切削、打磨、雕鑿、鉆孔以后,才可能對質地更加堅實的玉石進行施工。而且這種能在玉石上雕鑿、鉆孔時,可能已經開始掌握冶金技術了。否則,堅硬的玉石上順利地鉆個小型光潔小孔是不可想象的。關于這一學術問題,我們今后還可以探討。追溯南通紅木小件史,并非是要硬性將通式紅木小件套上歷史久遠的帽子。
在中國古代,重文輕技決定了古典書籍的內容,木工屬于匠人,社會地位低下,他們事跡和作品是不被士大夫和文人重視的,所以古書中見不到南通木工文字就不奇怪了。就南通古典小件產品存世物件,可追溯到明朝,例如,如皋水明樓中冒辟疆家的一些古老家具及擺件。
再從南通的地理條件來講,當地的氣候也不允許遠古木器存世。因為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擊平原,西北部地區是西周以后春秋時代由沙洲拼接成陸地的,僅2000多年。而且南通地勢平坦,海拔平均3m~5m,西北還屬里下河水網地區,東部靠海,南部沿江,地下水位較高,屬亞熱帶氣候,比較濕潤,所以不談史前有工藝實物遺存,就是數百年前的明代家具和建筑都很少。保存在地下古墓和沉船中的木質物品都已腐爛面目全非,見不到留存完整的實物了。因此,追溯通式紅木小件的歷史,只能從南通地區很早出土的實物尋找雕刻技藝和它的歷史。
南通青墩古人掌握了一定木工技藝,而且是刻在木質材料上,在海安博物館陳列的當年挖掘照片可證實。20世紀70年代發掘青墩遺址時,挖掘人員見到不少碳化的木質建材,從它的埋藏遺物組合分析,是先人搭建的架空棲住的房屋,其搭建的樹材已有卯榫結構的雛形。可見那時的先人已掌握了較多的木結構建筑技術,而且能架空于地面的草房,盡管這些草棚簡陋,僅能用卯榫結構搭建居舍,但那時他們雕刻用多種玉石、紡錘、石刀、石斧等物品,這些玉石器具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刻圖紋。再看當時出土的史前人類使用過眾多的陶器實物和陶器碎片紋樣,也是那么豐富,有波浪紋、曲線紋、卷草紋等圖形,說明史前人類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掌握了簡單的圖畫、圖案繪刻技術。所以,南通也是我國史前掌握雕刻技術的地區之一,而且這些雕刻技術也是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精美技術最早也是在圖騰崇拜物上使用。這就是筆者在探尋南通通式紅木小件歷史時,參觀海安縣博物館中見到眾多史前雕刻實物時推理出來的。因此,筆者認為南通通式紅木小件的歷史應當理性的推斷,是有科學依據的。
二、通式紅木小件工藝風格的演變
南通是長江下游泥沙沖擊成的平原,它沿江靠海,古稱通州。在以往是眾多大小不等的沙洲,所以交通不便,經濟也欠發達。但它也是一塊福地,歷代少兵災,百姓生活安定。由于南臨蘇州,清雍正前一度還隸屬揚州府管轄。南通交通不便,城鄉經濟都維持自給自足,泥工木工等匠人大多數駐守家鄉,很少遠途打工,這就造就了各地泥瓦木工的工匠技術有區域性特征。當然,在過去也有商賈交流、文人往來和官員升降調度,其貨運往來、家庭搬遷和小木器的隨身攜帶,都對當地木業技術帶來影響。
古通州設置在后周年間,建城前就籌建了光孝塔,如皋在唐代也有建塔,這證實當年的木工就有較高技藝了,這些寶塔中也用了不少精湛的木工藝術。這對南通以后的紅木小件也有深遠影響。元代這些技藝發展較慢,同時因木質物品易腐易損毀,所以南通很少有元代以前家具和木工小件物件存世。
南通的紅木把玩小件,明清以來存世的作品漸多。尤其這些小件物品在南通博物院就收藏了十幾大木箱,這其中以文房四寶和閨閣佳人物品居多。當然也有富商、地主和官宦人家的小件陳設品。從物品的外形風格來看,明代的物品比較簡潔,線條硬朗。例如,在如皋水繪園內部冒氏家就遺有多件明代紅木雕刻作品,而且都很精美,其中一件為陳列在客廳中的影壁,是紫檀木制成的,其線條非常簡練,基座上的紋樣圖案使用了平雕、透雕等多種工藝,雕刻的線條粗細有度,曲線、弧線伸張有力,其吉祥圖案和飾線中的葉脈深淺相宜,其一招一式都有大家手筆之美。
從南通收藏的紅木小件作品看,清代早期作品也比較簡約,用材較瘦,骨感較強,能顯示中國文人清麗孤傲的風范。例如,南通文人蘆心竹家的幾件文房用品都能襯托主人風格。而清代中后期作品就逐漸向繁華富麗方向發展。
至于短暫的民國年間,南通在張謇帶領下,民族產業圍繞大生集團一起發展。整個南通市都在大興土木,尤以模范馬路、桃塢路和唐家閘街道以及高級職員住院等興建,都需要大量高檔家具配套,那些用紅木制作成的小件也紛紛到那里落戶。這些作品受時代影響也有一些海派風格。例如,濠南別業、濠陽小筑都是張狀元住宅,其家具和小件陳列品就有典型的海派風格。桌面邊沿不再是單調的直線直角,往往是曲線弧角、調匙腳。坐椅也加了皮墊,外形也多弧形,有西方家具風格。
自明清到民國,南通紅木小件的設計都與時代接軌,其工藝也在不斷進步。南通木作匠人在社會進程中長期練習,他們南承江南“蘇作”工藝,西接“維場”風格,終于在歷史長河中形成自己的工藝特點,其認真負責的工匠精神,制作出很多精美的實用產品,所以能被大眾所接受和歡迎。尤其是紅木作小件更是享譽中外,而且通式紅木小件以往還是外貿免檢產品。
改革開放后,南通紅木小件有三處集散地,如海門麒麟鎮、皋林芝鎮、南通市周邊,制作工匠幾百號人之多。
三、通式紅木小件工藝的傳承
紅木小件的制作人員與傳統木工隊伍,都是以傳統的師徒或父兄傳藝相結合的辦法傳承至今。這些以傳統師徒傳承方法培養的工匠隊伍,是目前通式紅木小件制作的主體,也是非遺文化保護的骨干。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在近現代也有了各種國營和民營企業和專業技工學校。自此,這些企業也以各種形式培養了不少專業人員。例如,20世紀,南通紅木雕刻樂器廠、平東紅木工藝品廠等集體和社辦廠,培養了眾多工藝人員。后來體制改革后,工廠雖然解體了,但留下了不少專業人才,許多人員還是南通紅木小件隊伍的領軍人物。
經過院校學習或培訓的紅木小件人員,其藝術素質相對要比民間培養的人員高,因為他們經過更專業、更系統地學習和培訓。例如,南通工藝美術學校在1959年就有一個紅木小件專業班,由專業教師教課,而且畫家陳定九先生是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親自為學生上課,使學生不但學習文化課及小件工藝知識,同時也受到系統的藝術教育。雖然該校曾停辦過多年,但復校后又培養了不少學生。有一批優秀學生先后選入南通紅木雕刻樂器廠工作,很多人成為技術骨干和管理干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的吳學忠先生在擔任南通紅木雕刻樂器廠技術科長時,發動眾多技術工人創作,自己也帶頭示范設計,許多紅木小件新產品紛紛被外商選中而大量出口。這些成績使南通紅木小件的聲名大振,也將如何不斷倉0新設計的思想擴散到眾多社辦企業中,他的創作思想流傳至今,在行業中有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
南通市通作家具博物館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