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永來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現如今的小學階段,教師們應當更重視對于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培養,孩子們既要學習各項知識,也要保持身心健康,能夠茁壯成長。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不僅僅要為學生們進行基礎科學知識的介紹與分析,而且還要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通過各項動手實踐任務的布置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接下來,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如何在小學科學實驗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教師要學會將生活實際與科學實驗巧妙結合起來,因為科學這門學科其實就是一門與生活有著及緊密聯系的科目,很多的科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科學家們也正是因為對很多生活實際當中神奇的現象感到好奇而著手進行研究與實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也應當多多從生活實際場景中找尋教學元素,用小學生所熟知的內容作為引導來創設實驗情境,在生活情境之中,學生不僅僅情感會處于放松狀態,而且也會將自身一些生活經驗添加到課堂上,思考問題角度更多元化、考慮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會更全面,激發學生參與科學實驗活動的積極性,打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哪支蠟燭會先熄滅》這一節課的時候,就可以首先跟學生進行互動,問一問學生們平時是否使用過蠟燭?學生們在平時當然用過蠟燭進行照明或者生日慶祝活動,對蠟燭不會感到陌生。當學生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以后,教師再進行正式的科學實驗環境搭建:“在本實驗當中,是高的蠟燭先熄滅?還是矮的蠟燭先熄滅呢?”學生們對于這個問題往往會感到十分好奇,進而很順利地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實驗探究。教師給與學生們一定的自主探究權利,令其親自動手試一試究竟在該實驗當中是哪支蠟燭先熄滅。孩子們經過多次實驗機會發現:每一次實驗當中都會是矮的蠟燭先熄滅,進而他們也會對此現象產生好奇,教師再在這個時機進行介入,為其講解“二氧化碳”相關知識,告訴他們因為蠟燭在燃燒的時候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質量比氧氣更重,在瓶子當中會慢慢下沉,首先”淹沒”掉矮的蠟燭,導致其先熄滅,完成本節課重點知識教學。
二、優化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時候就應當不斷進行實驗過程優化,將科學實驗前后活動均結合在一起,并且在這個過程之中確保學生動手操作時候的人身安全,盡可能地讓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將整個實驗流程都烙印在其腦海之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因為課堂上留給學生進行動手實驗的時間比較有限,僅僅依靠學生自行探索,既會耗費學生的實驗耐心,又會耽誤課堂教學時間,所以在合適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發揮自身課堂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能夠在動手實驗之前先制定好明確的實驗目標,然后當學生真正動手開始操作以后,教師也應當不斷進行監督與糾正,讓同學們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完成各項實驗操作,提升其對科學實驗實際操作的自信心。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混合物》這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對“混合物”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知,就可以以“將不同的物質進行充分混合以后,是否在混合后的物質當中產生全新的物質?”作為課題,讓學生動手進行科學探究。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準備“純凈水、小蘇打、醬油、醋、鹽、洗潔精”等等實驗材料,然后讓學生圍繞本實驗目標展開實際操作。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實驗材料進行混合實驗,然后在自己創造的混合物當中進行新混合物的檢驗。該實驗因為可供選擇的材料豐富多樣,學生能夠操作的空間也更大,產生的物質也是多種多樣的,往往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實驗熱情,并且逐漸孩子們會將興趣從混合物探究之上轉移到事物變化普遍規律之上。
三、鼓勵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在傳統數學課堂上,科學教師一般都會采用單向知識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們直接進行相關科學知識的介紹與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控,保證課堂秩序,但是學生們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沒有過多的參與感。尤其是在教師進行科學實驗操作的時候,學生們僅僅通過觀看實驗,并不會對其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甚至會出現溜號、走神等等情況。所以,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就要給與孩子們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其能夠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步驟微調,抱有強烈熱情而參與到科學實驗整個過程當中去,當學生在科學課堂上有了比較強的參與感,自然就會樂于上手操作,與教師、其他同學良好溝通合作之中完成實驗。
小學生們才剛剛接觸到科學這門學科不久,自身科學素養尚未養成,對于很多科學基礎知識與概念都不是特別了解,這也就有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對于科學實驗有所畏懼心理,不想要過于深入參與到動手實驗中去。但是教師應當明確學生主體地位,為其提供動手又動腦的機會。比如,在學習《車的運動》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測量、記錄以及路線圖繪制的工作全都交給學生自己去完成。這一系列工作都是學生獨立去操作完成,雖然最初實驗的時候,學生們會比較不適應,但是為了完成教師交付的任務,孩子們就會潛心研究車運動過程,將“車輛是如何運用”弄明白。當他們進入動手操作的狀態以后,就會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充滿自信,釋放了雙手,提升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學策略,尊重學生們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需求,設計并組織豐富多樣的科學實驗活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創設生活化情境然后引導、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科學實驗操作過程當中去,令其深入探究科學世界的奧秘所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較強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