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財務報表分析與納稅評估的關聯性,然后研究關于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納稅評估的主要運用場景。最后指出了當前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納稅評估應用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問題給出相應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財務報表分析;納稅評估;運用研究
一、財務報表分析與納稅評估的關聯性
納稅評估指的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這種評估是為了強化對納稅人的稅務監管,糾正其納稅過程中產生的錯稅漏稅行為,提高其納稅意識,提高其納稅能力。納稅評估的內容不只是納稅人所繳納的稅款金額,而包括涉及納稅人經營生產收入、經濟效益、經營能力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財務報表分析實際上就是將企業各種財務數據進行整合匯總,形成相應的數據表格。通過對表格數據的深入研究,對企業某段時間的經營狀況、財務資金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價,幫助企業管理者或者外部機構人員獲取所需的經營信息,從而滿足企業管理或者外部監管的實際需求。
財務報表分析與納稅評估既聯系緊密、又相互區別。首先,二者都是依托于會計核算,通過比較分析和比率分析方法,對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而且財務報表分析的各項數據指標實際上可以直接應用于企業的納稅評估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說,財務報表分析是對企業開展納稅評估活動的基礎。其次,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等,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到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從而做出更為合理的經營決策。而納稅評估則是通過對企業的財務評判找出各項涉稅疑點,并及時解決處理,通過加強監管降低企業涉稅風險。在納稅評估過程中應用財務報表分析的手段方法及數據能夠促進納稅評估活動高效、有序的開展,及時發現及防范企業的納稅風險,促進企業實現長久、穩定的經營發展。
二、關于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納稅評估的主要運用場景
(一)基于企業償債能力的納稅評估應用
財務報表分析中的償債能力指標如流動比率指標與速動比率指標可以作為企業納稅評估運營評判的重要依據,直接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及成果。流動比率是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其平均指標值為2,一般來說,如果企業的該項指標明顯比2低,則企業的納稅申報額可能存在異常,需要重點關注。速動比率反映的是企業的存貨變現能力,對企業稅收存在較大影響。通常是將該比率同流動比率進行比較,如果前者明顯比后者小,則說明企業的存貨量較多,需要排查其是否存在漏記或故意未記銷售收入,從而導致偷稅漏稅的情況。
(二)基于企業營運能力的納稅評估應用
在計算應納稅額時能夠通過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營運能力指標如資產周轉率、資產利潤率等分析企業是否存在隱匿或虛增收入或者成本等問題,從而判斷企業經營狀況的真實性與合理性。資產周轉率包括總資產、流動資產以及固定資產三個方面的資產比率,該比率反映的是企業不同資產的運營效率。通過與企業的盈利指標結合,判斷企業的應繳稅額是否存在正常范圍之內。
資產利潤率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應收賬款和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比率越小,企業的償債風險越大,從稅收風險角度上分析,如果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發現該比率每年的差值較小。但企業整體的應收賬款賬面金額較大,需要查詢企業是否未對存在多年的應收賬款做作賬處理,從而使企業每年都需繳納重復的稅收款項,加大了企業的稅收負擔,可能對企業的資金周轉產生不良影響。存貨周轉率通常是與企業的速動比率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如果企業的速動比率正常但存貨周轉率異常,說明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可能存在問題。此時成本問題則是影響企業稅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必要對比進行仔細核查。
(三)基于企業盈利能力的納稅評估應用
企業的納稅評估需要對其經營成本、主營業務收入等的數據進行核算,分析企業是否存在亂攤或擠占成本費用、銷售收入錯記或漏記等不良現象。而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盈利能力分析得到,并且結合企業往年財務報表中的稅金結轉及利潤情況,能夠進一步判斷企業的納稅能力,并通過分析結果找出可能需要著重進行納稅檢查的方向。以銷售利潤率為例,銷售利潤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企業的經營成本費用以及營業外收入,在利率出現較大浮動時,則需著重對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反查,尋找利率浮動原因。企業財務報表中涉稅的盈利能力指標主要為銷售毛利率指標、凈資產收益率指標。銷售毛利率指標數值反映的是企業成本費用所占的比重,能夠幫助企業核查成本情況。同時,稅務機關在對該項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后,判斷企業是否存在成本的虛報或隱瞞現象,規范企業的納稅行為。凈資產收益率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該比率越大,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從納稅評估的角度上來說,如果該項比值過低,則需要重點核查企業是否存在隱瞞經營收入、虛增成本利潤等不良行為。
三、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納稅評估應用存在的問題
在對企業進行納稅評估的過程中,財務報表分析的數據指標或方法手段的應用成效不佳,主要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目前監管機制與企業會計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企業財務報表信息失真現象嚴重,不實的財務信息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不僅影響到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而且惡化市場競爭環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稅務風險。同時也會加大稅務機關人員的工作強度,不利于我國稅收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數據統計標準不一致,許多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沒有根據相關規定確立財務指標,不同企業財務數據統計標準的不一致加大了企業的納稅評估工作難度,不利于企業稅務相關的分析研究工作的展開。最后,分析方法較為落后,企業現行的財務分析方法相對機械、滯后,未能及時進行完善和更新。而且一些財務分析內容過于簡單,不能全面、完整、準確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限制了企業納稅評估的深度和廣度,評估效率不高、評估質量低下。
四、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納稅評估應用的強化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化應用效果。首先要加快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強化企業的內外監管力度,明確相關崗位的管理權責,建立工作規范標準,并形成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以此規范企業會計人員的工作行為。同時,定期核查并詳細記錄企業的財務數據信息,強化過程監管,杜絕企業財務人員徇私舞弊行為,保障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其次要加快確立統一的財務報表編制數據指標體系,由稅務機關、企業所在行業協會、國家會計信息管理部門共同主導標準數據指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便各企業能更好地實現其財務數據同其他企業的縱橫比較,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相關統計工作及其他納稅評估工作的開展。需要注意的是,要結合地區及行業特點,允許企業建立差異化統計指標。但對該類型指標一定要加強管控,限制設置比例和設置標準,確保稅務機構人員能夠更加清晰、完整的把握企業的經營情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業經營運轉的靈活性。最后,要健全財務報表分析方法體系,學習國際上先進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及手段。結合社會發展與行業經營特點,對現有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體系進行改革,突出強調各項數據指標的實用性和導向性。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對數據信息進行挖掘分析,搭建企業與稅務機關聯通的納稅信息化管理平臺,強化稅務機關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創新與財務數據監管,以便其更好地指導企業開展納稅活動,降低企業的稅收風險。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財務報表分析法在納稅評估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完善納稅評估體系,強化企業的納稅意識,保證評估的實效性,從而有效防范企業的涉稅風險,保障企業經營穩定。
參考文獻:
[1]馬中璇.財務報表分析在納稅評估中的應用分析[J].納稅,2017 (20):47.
[2]王國愛.淺議財務報表分析在納稅評估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8,506 (2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