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家庭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和模式受到巨大沖擊,好多傳統家庭解體。把小家庭中的子女直接推向了單親家庭,其未來生活、學習、成長受到嚴重影響,如何有效引導這些單親家庭的子女健康成長是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本文重點就家庭、學校對單親家庭小孩教育問題作了一些初步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教育;單親家庭;健康成長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飛越式發展,城市化建設務工需求不斷加大,偏于地區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加速,同時,傳統家庭結構受到嚴重沖擊,多種原因導致的單親家庭產生。處于這類家庭環境下的學生,多自卑、膽怯、仇恨、冷漠等心理狀態,這種情況不改變,會引發多種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影響其一生。尤其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階段,對單親家庭的學生心理輔導、教育積極跟進,不可或缺。
一、?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
(一)?情緒波動大,易于發怒
生活中常聽到很多單親家庭家長說“不知什么原因,孩子脾氣特別大,也不知他的氣是哪來的”“我們說什么他也不理”等,單親家庭的孩子與老師或家長稍有點不愉快就會出現極端行為,如離家出走或自殺,一點不考慮后果。其實初中孩子正處于青春期,由于身體和生理的變化,孩子還未適應,再加之家庭變故,缺少父愛或母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些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宣泄,于是表現為性情暴躁,與他人容易引起沖突、矛盾,出現打架、斗毆現象。
(二)?往往很自卑,甚至抑郁
對于每個孩子來說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但好多父母離異的家庭都是從父母吵架、家暴、冷戰中過來的,使得孩子沒有安全感,每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他們害怕失去父親或母親,長期的承受家庭破碎的壓力,都會成為子女心理自卑的重要原因。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覺得父母的吵吵鬧鬧讓同學、鄰居們看到、聽到都是很丟人的事,自己臉上很不光彩,進而產生自卑感,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學習也就越來越差,甚至厭學,與家人很少交流。每當看到別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而自己無法實現,所以悶悶不樂,情緒低落,甚至見到在父母面前撒嬌受寵現象時內心非常難受。
(三)?身邊親人不良情緒的傳遞,會增進對親人產生憎恨
離異父母通常會有很多消極情緒,如果把對另一方的憤怒、不滿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宣泄,會使孩子收到錯誤的信息,當孩子在生活中缺衣少食的時候,相處在父母之中的一方,就憎恨另一方。任其發展會影響其成長,也會使學生對學習、生活失去興趣,對其他人、社會開始不滿,甚至冷淡。從此遇事無熱心、自私、缺少同情心,漸漸走向自我封閉。
二、?家庭教育盡可能補齊缺失
第一,陪伴是有效的無形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多一些體貼和關心,多抽時間多陪伴孩子,多與他們交流,增進溝通,讓小孩及時吐露來自內心的不快和愁緒,會把單親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同時,也使家長會及時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滿滿的愛心開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幫助他們破解煩惱,有了親人的愛,會使孩子內心并不孤獨。
第二,多鼓勵多表揚。與普通家庭相比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家長應該多關注并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表揚、多鼓勵,只有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孩子產生自卑感,也能使孩子覺得雖然缺少來自父親或母親的愛,但自己仍然可以做得很好,和普通家庭的同齡人沒什么區別。同時也能幫助他們積極樹立起自信心。
第三,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少一些宅在家里機會。家長利用閑暇時間多帶孩子到外面走走,如旅游、爬山等,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開闊視野,減輕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增進與孩子的感情,多給孩子敞開心扉的機會。引導孩子與同學和睦相處,多與同伴一起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如打籃球、踢足球等活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觀念,培養積極向上的情緒和活潑開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的創傷。
第四,多給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少一些溺愛。在離異或喪偶之后,家長不要覺得對孩子有虧欠,而過多溺愛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事事包辦,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這是他應得的補償,使孩子不但不懂感恩反而自私自利,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家長要多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多為家長分憂解難,這樣做,會有利于他們盡快地成熟起來。
三、?學校教育在關注、感化中改進不足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教”人“化”人。在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中班主任、任課教師對此責無旁貸。
首先,對入學的每一位新生應及時了解他的基本情況,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學生。
老師只有了解學生,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能及時對癥下藥,對于單親家庭的學生老師更要常對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給予關照梳理等,不定期與家長溝通,針對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他們在真摯的關懷下成長、進步,感受到班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其次,用愛撫慰創傷,鼓勵自信、激勵上進。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多關注、多鼓勵、多談心無疑是促進這些學生進步的有效方法,使得學生自己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注、關心和照顧,把自己封閉的內心逐漸向老師或朋友敞開,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會不斷提醒并矯正自己的不合適言行。如果再加上來自老師富含親和力教化誘導,會使學生逐步走出心理困境,變得自信且有責任感,使他們重新證明自身的價值,積極融入集體,懂得感恩社會!
最后,讓家長和教師共同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
原生家庭的破碎,受到打擊、傷害最嚴重的無疑是孩子,從此,他們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困惑、失望乃至絕望;也使他們逐步對來自身邊的親人、朋友等親情和友情的存在開始淡化甚至懷疑,從而責任意識開始缺失,生活中隨意性開始增多,常常以破壞性行為換取心理平衡,以至于徹底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開始變得多疑、自私、孤獨、憤怒。此時學校特別班主任的鼓勵、照顧有效跟進的話,會有效避免或減少上述行為的出現。如果能夠得到離異父母的密切配合,效果會更佳。
對于缺少父愛或母愛的孩子,作為老師、家長應多關心、愛護他們,促使他們克服自卑、暴躁、仇視等消極思想,逐步消除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樹立陽光、樂觀、健康的處事觀,積極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未來,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在,對于單親家庭學孩子的教育更應引起家長、老師及社會的廣泛關注,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他們的成長創建溫馨、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使孩子能夠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劉媛,姜潮,林媛,李純,趙巖.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與修養.
[3]愛的教育.
作者簡介:崔改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永靖縣劉家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