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授課對象是新疆內高班的學生。他們大多來自新疆偏遠地區(qū)的農牧民家庭,由于長期缺乏漢語語境,漢語基礎普遍較差。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但對于新疆班的學生而言,漢語尚且不能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發(fā)揮語文學科美育教育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著名的當代文學理論家王先霈先生說:“語言是民族的族徽,一個人熱愛自己的民族,就會熱愛本民族的語言。”如何讓學生也能像他們熱愛本民族語言一樣熱愛漢語,是語文課堂上要努力達到的。另外,新疆班的語文課和對外漢語課是不同的,語文課不能僅僅成為一門語言課,更要在語文課堂上發(fā)揮語文美育的功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構筑美好的人生理想,提升人生境界,彰顯語文教育的美學價值。筆者認為,應該創(chuàng)設開放的“大語文課堂”,利用課前、課中、課后的多效資源,使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下面,就以《鈴蘭花》為例,淺談如何在開放的大語文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
關鍵詞:《鈴蘭花》;情感教育;語境
《鈴蘭花》是一篇關于少年戰(zhàn)勝恐懼為母親采摘鈴蘭花的故事。作者以飽含詩情畫意的抒情筆調,譜寫了一首愛的贊歌。作者以我兩次到“地獄”采摘鈴蘭花為線索,利用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的寫作手法塑造了一個恐懼萬分的“我”形象,最后通過父母親用心良苦的設計,孩子既戰(zhàn)勝了自己的恐懼,又變得勇敢,堅強,又傳遞了愛的偉大。凸顯中心思想。這篇課文難度不大,主題思想明晰,如何才能使學生從這類課文的學習中提高語言表達的技能,同時又能將課文傳遞的美好品質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教學中,我覺得這篇課文有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的語段,正好可以成為學生聽、說訓練的素材,而課文中設置懸念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亦可以借鑒到學生的寫作訓練中。當然,內高班教育更強調審美教育,要努力帶給學生心靈的啟迪。于是,我將我的語文課堂變成一個開放性的語文課堂,通過課前的情景劇,課堂的文本分析和課后的記憶再現,使設定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
一、?讓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真正成為新疆班學生交流溝通的工具
張志公先生在《說工具》一文中曾明確指出:“語文是個工具,進行思維和思想交流的工具,因而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工具。”新疆班學生,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他們在課堂之外習慣性使用自己的母語,這無形中就增加了語文教學的難度。因此,讓他們把漢語當成交流和溝通的工具至關重要。語文課要在課堂內外設計各類活動增加學生使用漢語進行口語交際的機會,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從而能夠流暢的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因此,我提前讓學生對《鈴蘭花》進行改寫,編一個簡單的課本劇,進行分角色表演。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展開互動性和逼真性的交際。同時,針對新疆班學生能歌善舞,喜愛表演的特點,我要求分小組在課下進行表演,然后選出表演最好的一組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同時,還在課堂上增設評點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表演者的表演進行評點,評出表演最逼真的學生。通過情景劇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調動起學生運用漢語對話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對表演者的點評增強了學生進行即興表達的訓練,而且課文的內容也能在學生的表演中獲得直觀的再現,使學生能更容易的理解課文內容。課后反饋得知,學生的積極性甚是高漲,課文中的基本字詞和重點語句,學生都積極主動的查字典得以解決,同時課文的對話也牢牢嵌在了學生的內心。學生表演之后,發(fā)現說漢語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困難,課下用漢語交流的同學也越來越多了。新疆班學生的說話能力在目的明確,有序的組織之下,輔之以口語表達的有序指導,使學生在興趣、態(tài)度、習慣等方面都得到了系統(tǒng)性的訓練。
二、?利用語文學科的“審美性”,在審美熏陶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語文學科是承載著深厚情感和深邃思想的人文學科。利用語文學科的審美性對新疆班學生進行美育教育要比思想政治課更能給人美的啟迪。因為語文審美教育的特點在于,它不帶有強制性。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說,“美育不是外在的強制,而是內在的引導;它不是與自然性、感性相對峙或敵對,不是從外面來主宰,約束感性、自然性的理性和社會性,而是就在感性、自然性中建立起理性和社會性。”因此,要在進行文本研習的過程中,通過揣摩文本來感悟其中的人文內涵。《鈴蘭花》肯定了“我”的成長,肯定了母愛的偉大。如何將這種美好的品質內化到學生靈魂的深處?開課之前,我始終在琢磨這個問題。當時正值春花綻放的春天,而課文的題目也正好和花相稱。因此,我便買了一束花,通過代表春天的花作為實物進行課堂的導入。上課伊始,我拿著這束美麗的花兒在教室里展示,讓學生聞。花的清香不禁讓學生陶醉。我提出問題:“這些美麗的花會讓你們想要送給誰呢?”學生的答案是不同的。然后,我繼續(xù)問,如果這些美麗的花兒生長在地獄一般的恐怖環(huán)境中,你們敢去采摘嗎?學生很快進入到課堂的氛圍中。高效的課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完成,學生通過對語言創(chuàng)立的情境的體驗,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語文的審美性。
三、?課外拓展強化訓練,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由于新疆班學生的漢語基礎較弱,在課堂上通過抽取概念的方式解讀文本,往往會讓學生望而卻步,不易理解,更無法將文本的思想內容傳達到學生的內心。我們都知道,情感是語文的血與肉,而情感的體驗并不能從抽象的概括中獲取,而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性的體驗那些具體的事件和細節(jié),于身臨其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鈴蘭花》中的主人公的成長經歷,是現實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學生生活經歷中也有諸多類似的事情發(fā)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同學之間的互助,生病時同學之間的互相關懷,以及師生之間的關心與幫助,這些情感性的記憶都會成為心靈中的點點結晶。而這些給人心靈慰藉的溫暖記憶就是展開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鈴蘭花》中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結合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記憶,這樣的寫作訓練既能使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技巧,更能使學生挖掘身邊的審美因子,體驗到人性的美。遷移拓展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寫一篇自我成長的故事,并且要求借用課文當中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經過課后的寫作訓練,學生不光將課文當中所學的寫作手法和語言運用到作文中,也寫出了真情實感。以往的作文中,學生的語法錯誤數不勝數,但在那一次的作文訓練中,學生所犯的語法錯誤很少,文章中真摯、溫馨的情感深深地打動了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這里有了高效的統(tǒng)一。
新疆內高班是國家為了加強民族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繁榮而開辦起來的,語文課不光要培養(yǎng)學生漢語的基礎能力和應用能力,更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要鼓勵學生在閱讀優(yōu)秀作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追求美,發(fā)現美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民族文化,繼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意識。《鈴蘭花》一課意在通過創(chuàng)建“開放的大語文課堂”,使學生在課堂內外既掌握了漢語的語言技能,又使學生從文本中和生活中發(fā)現真、善、美,獲得審美的熏陶。
參考文獻:
[1]王先霈.培養(yǎng)對漢語的知和愛.中學語文教學,2010(12).
[2]張自公.說工具.轉引自李子良《語文教育的價值追求》.中學語文教學,2010(12).
[3]李澤厚.華夏美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權娜,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