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鋒 許書熊
摘 要 老年人心理援助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較少。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以石獅市為例,針對地方特色,進行老年人心理援助的體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 老年人 心理援助 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63
On the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for the Elderly
——Take Shishi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Jinfeng[1], XU Shuxiong[2]
([1] Mental Health Center for College Students, Min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shi, Fujian 362700;
[2] Shishi Elderly Education Committee, Shishi, Fujian 362700)
Abstract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China, with few related studies. With the coming of the aging societ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elderly cannot be ignored. Taking Shishi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elderly;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2016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助機委、中宣部、中央綜治辦、民政部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疾控發〔2016〕77號),其中明確提到:關注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老年人是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對象。文件要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尤其是老齡辦基層組織,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優勢,通過培訓專兼職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會力量等多種途徑,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家庭關系調適、糾紛調解等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1]
石獅雖然經濟相對發達,各方面老年人服務保障建設有一定基礎,但是同樣面臨著老年人心理援助不足的問題。本文從老年人心理援助的角度探討相關工作。
目前,對于老年人的心理援助沒有明確的組織與規劃。但是應該轉變一種觀念,老年人的心理援助更加需要重視。相關法規明確60歲以上為老年人,但是不同生活條件下的老年人在同一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狀態。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和諧,現代人的壽命在逐漸增長,因此,老年階段也在增長,由此可能帶來的問題除了社會生活保障的壓力之外,更可能產生很多新的問題。老年人中長壽者,可有百歲高齡,意味其需要度過40年的老年階段,比之參與社會勞動時間可能更長。而在此期間,社會必然經歷重大變革及科技發展。面對這些發展,老年人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社會適應是一項重要的心理品質,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為此,需要及早做好應對的準備。心理援助可以作為一個解決相關問題的有益嘗試。
1 心理援助主體
目前社會上有很多成熟運作的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每天都有志愿者輪流值班,為廣大的青少年排憂解難。但是,尚無專門的老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可以參考此種模式,成立老年人心理援助中心,招募社會上專業人士作為志愿者,排班當值,服務老年人。
老年人心理援助中心的師資要求與青少年的有所差別,所涉及的心理服務內容也不盡相同。一般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教師為中小學心理與德育教師,他們所熟悉的心理問題多為青少年成長相關的知識,與老年心理有所區別,因此老年人心理援助中心的咨詢師需要另外招募。可以從老年學校(大學),高校,老干工作部門等相關機構招募兼職咨詢老師。
目前,國內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研究較少,招募到的志愿老師需要定期進行相關知識的研討,以便更好更全面的開展服務。
2 心理援助中心服務形式
(1)法律援助。老年人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面臨嚴重的經濟和其他方面的損失。由此,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提供及時的適當的法律援助,有助于排解和緩和這類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2)鄉賢幫助。鄉賢,一般為農村地區較為德高望重的人,具有一定的道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這部分人,有一定的影響力,附近的人有糾紛,也愿意找他們做仲裁解決。將這部分人招募為志愿者,進行一定的專業知識培訓,可以起到一定心理援助工作者的作用。
(3)朋輩咨詢。朋輩咨詢,是指利用相近年紀的人相互進行心理開導的一種咨詢方式。因為年紀相仿閱歷相近,能夠更好的感同身受,有利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4)專業服務。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犯錯誤,從而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因此,專業的心理咨詢,在老年人心理援助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指出,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病率達到近三成。這些嚴重的心理障礙,靠知情人朋友的關懷,無法完全解決,需要專業上的咨詢,才有良好的效果。
(5)社區社工服務。社區社工是現階段政府購買服務的一個主要方向。專業社工經過全日制大學學習,并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認證。他們能夠較好的開展相關的服務工作,提供一定的心理幫扶。[2]
(6)培訓輔導。開展老年人心理專業輔導班,為針對老年人的開展工作的人員進行專業心理知識培訓。例如,敬老院的工作人員,老年人職業保姆,社區工作者,老年大學相關工作人員等。
3 分類援助
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將老人們分為:
文化老人:包含學歷老人、老年大學學員、離退休教職工。
年齡老人:包含高齡老人、低齡老人。
性別老人:包含女性老人、男性老人。
保障老人:包含鍛煉老人、社區老人。
困難老人:包含“五保”老人、空巢老人、疾病老人等。
文化老人對于事物的認識更多,更有意愿接觸與學習新知識,在意識觀念層面上可塑性更強。對生活的領悟更深刻。整體上,文化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態相對良好。但是主要面臨一個無所事事的心理落差問題,且比較突出。
年齡老人的主要問題為,需要長期的看護導致憂心或是有多余精力而無處釋放的焦躁。
性別老人的主要問題生理機能的退化導致的性別角色的淡化,對性需求的不同要求,害羞等導致的心理問題較多。[3]
困難老人的問題較多且突出。總體上可以重點援助以下三類老人:
(1)高齡老人:隨著身體機能的大退化。需要他人照顧的方面越來越多,同時會開始面對死亡的五個心理階段的變化,分別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消沉、接受。這時候需要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這幾個變化。最終達到接受階段。
(2)空巢老人: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的開展,現在空巢老人的現象越來越多。空巢老人最大的問題在于關心與陪伴。在生活上或許他們可以自理,但是,身邊無親無故而產生的孤獨感卻很難消除。這種孤獨感甚至可能引發抑郁。因此定期的陪伴是對這類老人最好的愛護。[4]
(3)有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老人:相關研究發現,一年內,中國農村老年人有自殺意念的概率為21.5%,而世界范圍的普遍概率為1.2%~17%。其中在性別上也有一定差異,男性老年人產生自殺意念概率較低。在中國,心理與精神衛生知識普及率低,主動尋求心理健康幫助的少之更少。因此,老年人成為自殺的高危群體。不少老年人因為難以忍受軀體及其他生活方面的折磨而選擇自殺。[5]
4 援助媒介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傳播的媒介一直在變化。但是老年人的年代跨度大,已六十歲為起點,到九十歲為節點。跨度三十年。這樣的年齡差距產生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同老年人的感官接受能力千差萬別。有的聽力先退化,有的視力較差,有的口齒不清,有的開始老年癡呆,有的兼而有之。因此采用多種的信息傳播媒介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是一個非常必要的事。但是,現階段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老人開發的產品少之又少。極大的限制了老年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鑒于此,建議從以下幾個力所能力的方面加以改善:
(1)老人大字體印刷品。目前傳統的紙質媒體主要的閱讀對象為老年人,但是傳統的印刷字體及排版又不適合老年人的視力條件,閱讀起來較為不便。可以建議相關地方報紙調整印刷字體,便于閱讀。
(2)老人電臺。老年人的日常作息時間段跟現在的媒體黃金時間段不一致。通常老年人都早睡早起,甚至早上4、5點就已經起床。在這個時間段里面少有合適的事情可以做。因此,可以結合老年人的特點,開設或是錄制相應的節目,提供咨詢熱線服務。
(3)老人大屏幕。老年人視力退化很常見,白內障,老花眼,近視等都影響著他們對外界世界的感知。因此,給予老年人使用的設備,盡量使用更大尺寸的屏幕。
(4)老人閱讀軟件使用教學。當前智能設備的普及,很多軟件都可以自行調整字體的大小。但是,老年人對于相應設備的使用能力還沒有建立,需要進一步的培訓。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5)老人知識宣傳板。老年大學及相關社區、村委里面的老年人活動中心,設立老年人知識宣傳板,宣傳的內容與形式要結合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設置,有圖片,有語音,避免因為老年人文化程度不夠,而無法獲取信息。
(6)地方志博物館。老年人喜歡回憶過往,將老年人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家志、村志、鄉志、縣志等,給予他們共同回憶往昔,交流感情的平臺。
課題項目:石獅市2019年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編號:2019SSK055)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疾控發〔2016〕77號).
[2] 王港,傅宏.基于情緒加工神經機制理論的老年人心理關愛[J].2014(04):76-80.
[3] 羅社管,石豐.老年心理特征及健康教育初探[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103-105.
[4] 李君.試析社區空巢老人心理養護問題的對策[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6(07):57-58.
[5] 劉頌.近10年我國老年心理研究綜述[J].人口與社會,2014(0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