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貝時璋院士是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他生于1903年,2009年去世,享年106歲,是最高壽的中科院院士。貝時璋先生的養生秘訣有哪些呢?
貝時璋在98歲以前沒有住過院,可見他擁有的是一流的健康體魄。這應該與他學過生物、醫學,懂得基本的保健知識有關。有人詢問貝時璋養生之道,他的回答是:淡泊名利,寬厚待人,適度運動,注意營養。
貝時璋常說:“學問要比勝似我者,生活要看不如我者;不計較名利就沒有什么思想負擔,心情就舒暢了。”還應公平處事:“對人要厚道,不要刻薄對待別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做到了這些,“自己認為對得起人了,也就心平氣和了,這種較高的個人修養也會使人長壽。”
2004年,在貝時璋家里工作的保姆李媽已到古稀之年,兒子來接她回安徽老家養老。臨行之際,貝時璋對李媽說:“你在我家幾十年了,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很感謝。你兒子專程來接你,這是他的孝心,也是你的福氣,希望你能夠過一個幸福的晚年。”說著他拿出3萬元錢,作為李媽的養老費;又拿出2000元,作為李媽母子回家的路費。這讓李媽母子和在場的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貝時璋強調自力更生,他自己也身體力行。每天起床后,他就動手整理臥室與工作室,包括抹凈桌椅。夫人去世后,貝時璋則堅持自洗手帕、襪子和內衣。有人對這位當時年已95歲的大科學家“自洗衣物”有所懷疑,問道:“您洗得動嗎?”貝時璋就用力握起問話人的手:“你看我還有勁吧?當然洗得動了!”
從貝時璋的家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來回一趟有3000步,這條路他整整走了40年。年老體衰后不方便出門了,他就在自家室內、走廊、陽臺上走走,而且盡可能也走3000步。他每天早晚自由地按摩頭部、手腳,活動各個關節。這些,大概就是他的適度運動,因為除此以外,未見他參與其他運動的記載。
貝時璋是研究生命的學者,自然熟悉生命的需要,尤其是在飲食營養方面。他的飲食原則是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餐吃少;不挑食,葷素皆用,講究營養和熱量;飯菜只吃熟的、熱的,絕不用生冷之品。他覺得食物中的維生素不足以滿足身體所需,因此始終堅持每天服用3片復合維生素B和6片維生素C。他的觀點是: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對維持細胞重建的平衡有益,也是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維護和提高腦功能的措施之一。
貝時璋曾經這樣說過:“對科學家來說,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在實驗室里實驗,或在圖書館里看書。看書看得出神,旁邊有人叫也聽不見;實驗做得津津有味,把時間也忘了。”
貝時璋對京劇藝術很著迷。只要有可能,他就會去劇場聽戲,梅派的《貴妃醉酒》和程派的《鎖麟囊》是他的最愛,真是百聽不厭,有時他還會哼上幾句。
貝時璋留學時期開始對德國古典音樂感興趣,他熟悉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的作品。回國后,他家的老式唱機里也經常流淌出《藍色多瑙河》《天鵝湖》等樂曲。他認為,欣賞京劇和音樂有利于健腦益智。
貝時璋還是中國科學院書法協會的會員,而且他的書法作品還參加過展覽。貝時璋也常欣賞畫作。一次,有位知名畫家贈他一幅《紅梅圖》,他回家后立即將它掛于客廳的南墻,反復對之觀摩。他對晚輩說道:“梅花只可以向上,不可以向下。”問之緣由,他神秘地笑答:“向下者,倒也。倒梅即倒霉了。所以畫家不會畫倒梅,更不會將此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