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軍 胡利利

摘?要:本文分析了長沙物流園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結合長沙物流園區存在的問題從明確服務定位、產業對接、服務模式創新和運營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物流園區轉型升級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物流園區;轉型升級;策略
中圖分類號:F2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025-02
一、 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進一步的發展和物流業的進一步開放,湖南在中南物流區域占據連接南北、承東啟西的重要位置并與珠三角地域相連,是沿海發達地區資本外溢、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帶,具有中部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湖南省逐漸承接了從珠三角和長三角轉移過來的紡織、服裝、制鞋等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企業和電子生產、汽車制造等高端加工制造企業,配合中部地區糧食、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帶動了湖南省巨大的物流需求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物流園區作為物流業的重要載體,也應配合湖南省相關產業對物流需求的變化進行轉型升級,進一步明確物流園區的服務定位、與區域產業緊密對接,同時,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運作模式,提升運作管理能力,做好自身的轉型升級。
二、 長沙物流園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長沙物流園區發展現狀
2000年,長沙市便開始了物流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截至2018年,長沙物流園區數量為25個,其中重點規劃和建設了五大物流園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五大重點物流園區的規模、類型、空間位置和功能定位等具體信息見表1。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長沙物流業有序、合理和快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使得物流與生產制造、商貿流通的聯動更加緊密。但大多數中小物流園還處于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的初級階段,與國際物流業發展趨勢及長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缺乏戰略規劃、服務定位不明確,服務內容較傳統并且同質化嚴重,阻礙了物流業的發展。
(二)長沙物流園區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物流園區功能定位不清晰
從目前長沙重點規劃和建設的五大物流園區的功能定位就可以看出,都有明確的服務產業定位和市場定位,但是其他中小物流園則缺乏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變化的判斷,缺乏對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的考量,導致中小物流園區在建設時要么服務功能定位不清晰,要么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可供擴展的土地導致發展后勁不足。服務功能定位不清晰,降低了入駐物流企業的門檻,缺乏對入駐企業的評價標準,難以達到物流園區建設的初衷——形成規模化、集群化的效應。
2. 物流園區與長沙市及周邊產業對接不緊密
物流園區在供應鏈中起到了聯系上下游企業的橋梁的作用,而目前長沙中小物流園區則缺乏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變化的判斷,如,目前已經入駐長沙的有汽車制造業、手機加工組裝等電子產品制造業、跨境電子商務和農產品加工制造業等,這就對精益物流、高端物流和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很多中小物流園還停留在提供傳統物流服務的階段,缺乏能夠為這些高精尖產業提供高端物流的物流園區,與產業對接不夠緊密。
3. 物流園區運營管理能力薄弱
大部分物流園區為了能夠快速回籠資金,前期只注重招商引資,將企業引進來后,又只提供基礎的物業管理服務,不注重后期管理和服務,圍繞物流企業的一站式服務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幾乎沒有形成,對于入駐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的增值服務幾乎沒有,難以發揮物流園區集約化和規模化的優勢,也無法突顯物流園區作為培育物流企業發展、促進物流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作用,進而出現園區招商難、運營難的困境。
三、 長沙物流園區轉型升級策略
隨著互聯網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互聯網+物流”也成為目前物流產業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物流園區也迎來新一輪的整合變革時機。在 “互聯網+物流”背景下,長沙市物流園區外部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商業模式創新的壓力,內部則有運營管理轉型的壓力。在內外部壓力之下,傳統物流園區經營模式的改變成為必然選擇。
(一)明確定位,與區域產業緊密對接
長沙物流園區應是為長沙及周邊產業提供服務,所以物流園區應時刻關注長沙及周邊產業發展變化趨勢,然后選擇幾個重點產業作為切入點,切不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發展模式,不同的物流園區有不同的產業服務對象,這樣就形成了差異化發展格局,避免了同質化競爭。確定了主要服務對象后,園區便可以對入駐的物流企業設置一定的準入門檻,建立有效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可以有針對性的拓展服務內容和服務項目,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園區進一步通過調研了解所服務對象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也為物流園區未來的發展規劃提供了有效依據。
(二)通過信息技術實施物流園區運作模式創新
通過引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施“互聯網+平臺(物流園區)+實體企業(入駐的物流企業)”創新型的園區運作模式,物流園區作為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將各入駐企業的信息進行整合,平臺(物流園區)作為資源整合方代表園區內企業統一與客戶進行對接,接單和攬取業務,然后根據園區內各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服務特點,將訂單任務分配給不同的入駐企業,此運作模式下,平臺(物流園區)負責資源整合、業務攬取、信息匹配、售后服務及對入駐的企業進行考核與評價,園區內各入駐企業實施具體的物流服務,各方優勢互補。互聯網將平臺(物流園區)與實體企業(入駐的物流企業)形成戰略利益共同體,但在此運作模式下,關鍵是要解決平臺(物流園區)和入駐企業以及各入駐企業間風險分擔和利益分配的問題。
(三)提升物流園區運營管理能力
物流園區除了能為入駐的物流企業提供基本的物業管理服務外,還應進一步進行資源整合,為入駐的企業在行政手續辦理、人力資源招聘與培訓、供應與需求信息匹配、企業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使得入駐物流企業能夠專注于客戶服務從而使得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發揮物流園區集約化和規模化的優勢,也能更好地起到培育物流企業發展的作用,另外,拓展的增值服務也會成為物流園區另外的利潤來源點,進一步提升物流園區的盈利能力。
四、 結束語
物流園區作為物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應對接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和需求,做好自身服務定位,同時,也應積極利用現代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創新物流園區運作模式,提升物流園區運營管理能力,進而達到園區轉型升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喜才.“互聯網+”背景下物流園區發展戰略研究[J].物流技術,2016(9):17-19.
[2]宗會明,周素紅,閆小培.城市物流園區類型及運營模式:以深圳市為例[J].熱帶地理,2014(3):384-388.
[3]孫學琴,王寶義.物流園區建設規劃的提升研究:以蘇州物流園區為例[J].物流科技,2015(4):26-28.
[4]韓波勇.珠三角物流園區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3(1):24-26.
作者簡介:
王陽軍,男,吉林敦化人,高級物流師、經濟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產物流、供應鏈金融;
胡利利,女,湖南湘潭人,物流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