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穎
摘要:地方工科院校作為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才培養的成效起著關鍵作用。在教學實踐工作當中,應該通過加強企業合作、建設創新平臺、完善課程設置和優化教學體系等途徑,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滿足當前企業的用人需求。通過分析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探索基于企業需求視角的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法。
關鍵詞:地方工科院校 創新型人才 培養方法 企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128-02
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特質。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地方工科院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除了要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還應明確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了解不同專業行業的實際情況,以制定針對性人才培養計劃。如果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之間出現嚴重的脫節,不僅會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還會限制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因此,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應該認真分析當前企業的人才需求。
一、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學方法過于形式化和單一化,導致人才缺乏創新能力;校企溝通不暢,課程教學缺少先進性,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無法滿足當前企業的工作需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操作能力,走向工作崗位后出現不適應的問題[1]。創新能力應該體現在實踐操作中,而非僅僅局限于教材和書本,傳統教學體系存在弊端,將會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資源體系的系統化特點不夠鮮明,實踐環境、實踐項目和實踐案例等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上述問題的存在,都會導致人才的培養落后于時代發展,不利于增強學校競爭力。
二、基于企業需求視角的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法
1.加強企業合作
地方工科院校應該明確當前人才培養目標,加強與當地企業之間的合作,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工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指明方向。融合企業技術與學校教學模式、專業課程設置,細化當前現代化企業的用人標準,并在教學實踐工作中完成滲透。地方工科院校應該促進專業技術實習基地的建設,在技術方向的確定過程中,應該以生產特點為主要依據[2]。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選擇空間,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明確實習的目標與方向,嚴格控制實習頻次,在企業技術實習和研討中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督促其撰寫相關技術改進方案。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能夠根據實際工作崗位需求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計劃,為其將來正式入職奠定良好的基礎。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種先進模式,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與科研優勢,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而學校能夠利用企業的技術與平臺優勢,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快速培養。
2.建設創新平臺
社會生產結構的轉型升級,使傳統單一化生產模式逐漸被打破,在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時,往往需要涉及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這也是當前企業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由于缺乏對學生完整知識與能力結構的關注,導致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受到限制。為此,應該以企業需求為基礎,構建科學化實踐創新平臺,實現對多學科的有效融合,滿足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明確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增強其發展協調性,保障創新課題與項目的創意性、靈活性,消除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化弊端[3]。根據地方工科院校的實際發展狀況,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實踐創新平臺,為實踐創新項目的實施和科技競賽的舉辦提供保障。利用該平臺,為學生開展結構設計、數值分析、原理設計和零配件加工制作等奠定基礎,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相關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深入理解原來不懂的知識點,而且能夠實現知識邊界的有效拓展,全面熟悉相關課程的內容,在項目中實現知識的整合與重組。學生的創新結構與創新能力能夠在實踐中得以快速提升,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用人需求特點。
3.完善課程設置
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重點關注課程設置,確保其符合當前企業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課程建設應該實現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有效協調融合,滿足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獨立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應與理論知識密切結合,在實踐中完成理論知識的內化,并用于指導實踐學習。課內實驗課、獨立實驗課和社會實習與行業實踐,是當前實驗課程設置的主要模式。課內實驗課應以增強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解為主要教學目標,通過驗證實驗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4]。獨立實驗課,應該根據必修實驗課和選修實驗課的目標制定不同的實驗教學計劃。兩者的有機結合,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必修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實現知識的有效拓展與延伸,這也是增強其創新能力的關鍵途徑。在社會實習中,應該引導學生到當地企業參觀實習,了解當前行業發展的前沿動態與實際生產狀況。
4.優化教學體系
地方工科院校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少,創造力受限制,不利于職業發展。為此,應逐步優化當前教學體系,明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研究式、啟發式、討論式和引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創新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為依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地方企業的實際生產內容為依據,對其進行簡化,并應用于實踐課中。在強化實踐內容的同時,適當提升實踐時間的比例,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深入分析當前企業需求,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為企業提供科研力量,幫助其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利用企業的技術和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掌握企業崗位所需的技能,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拓展創新思維與能力。
三、結語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缺乏對企業需求的關注,學生在工作后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性,限制了其職業發展。地方工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途徑,能夠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陽,侯阿臨,張麗娟,等.利用PBL模式培養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的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8):21-23.
[2]劉明芹,文西芹,寧曉明,等.基于企業需求的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法研究及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6,3(40): 308-310.
[3]趙玉新,程建華,李思佳.工科高校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40):39-41.
[4]段鳳春.通識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生成轉化模式[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36(1):18-2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