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順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中專學校的學生不僅面臨著社會環境等諸多不利于成長的外在因素,還要面對生理成熟、內心茫然、世俗偏見、學業困難、就業壓力等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在因素,這些早已成為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如何捕捉該階段中專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造就身心健康,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中職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131-02
中專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心理素質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及文化知識的不足,容易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同學和生理發育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不重視和處理好學生在這一時期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學業,還會影響健康,從而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更有甚者會危害社會。據調查顯示,男學生心理健康不良率為45.6%,女學生心理不良率為52.8%,這種狀況非但沒有被遏制,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如何掌握中專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健康發展,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中專學校學生的幾種心理健康問題
1.自信心不足,自卑感重
中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因學習成績不好等問題,很少得到家人及周圍人的鼓勵,從而導致其自信心不足,做事謹小慎微,進取心不足,意志薄弱,不喜歡在公開場合展露自己,自我評價消極;還有很多學生家住農村,與城里學生相比經濟狀況差距明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這使他們覺得處處低人一等,容易陷于自卑之中,久而久之,和同學們關系疏遠,導致心理受挫,逐漸失衡,產生不良念頭。
2.學習問題
中專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成績差的原因諸多,但大多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庭與學校沒有給予正確的溝通及教育方式,沒有樹立起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容易注意力分散,缺乏學習目標,懶散、懈怠,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困難,對學習有倦怠心理,懼怕考試,從而導致無法很好地完成學業。
3.心理負擔過重,情緒不穩定
面對更迭迅速、紛繁復雜的社會,學生們不僅要適應新的環境,還要應對學習、生活交友、實習等過程中產生的挫折與沖突。因此,中專學校的學生所承受的煩惱和壓力比同齡的高中生更重,更容易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帶有明顯的兩極性:取得好成績時會興高采烈,遇到挫折時會悲觀失望,甚至一蹶不振。
4.早戀問題
中專學校的學生戀愛現象比較普遍。很多學生突然從繁重負荷的升學階段放松下來,青春期被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渴望通過戀愛來滿足。有很多學生因沉溺于戀情而荒廢了學業。
二、影響中專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社會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面對各種激烈的競爭,一些學生對前途憂心忡忡,當初那種向往美好生活的情緒一落千丈,心理嚴重失衡。近年來,網絡技術高度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沉溺于手機,變身“低頭族”;還有一些學生每天沉溺于網吧,迷戀網絡游戲,更甚者猝死在網吧里。這些社會現象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
2.家庭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結果孩子們任性、放縱、好吃懶做,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獨立性等。一旦進入中專學校,他們便感到壓力增加,失去了原來的優越感,自信心也就蕩然無存。此外,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過剩,期望值太高,一心指望孩子出人頭地,結果無形中更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壓力。特別是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能考上中專的學生,往往被當作鄉里的“狀元”,而現實往往與期望相距甚遠,這種反差使學生心態失衡,產生不健康心理。
3.學校因素
中專學校師資隊伍的參差不齊,教育工作跟不上,德育工作力度不夠。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學生的思想變化,一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恰當,導致學生逆反心理。還有很多中專學校學風不正,例如教師責任感不強,違法亂紀事件多發,學風差等,都會使學生滋生不良情緒,導致自卑感和失落感。
三、應對措施
面對不良的心理素質,種種心理障礙給中專生帶來的危害,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這對中專教育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心理素質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衛生知識宣傳或健康信息的傳播,它是有計劃地進行心理障礙清除,加強情緒個性的改善與矯正,以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為目的,開展系統教育活動。在具體實施中,我們要堅持講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傳播有益的科學信息,解決學生在生活、學習、工作方面的難點、熱點,有機、有序、有力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達到“三性”要求。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
定期開展心理講堂、心理咨詢等活動,請專業的心理學醫師、心理咨詢師及教師講授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知識;配備專業的心理學醫生、教師,對學生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個別心理健康指導,增強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宣傳有效提高心理素養的方法。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多樣性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力戒“一刀切”和“整齊劃一”的說教,力求做到教學內容新穎、教學形式靈活;注意心理調查與心理自測相結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品質;課堂教學與課余討論相結合,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引導學生多看心理健康教育節目;組織班級團隊活動,讓學生們相互之間加強探討交流。這些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可以使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讓大多數學生通過活動得到訓練、輔導、暗示、感染,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開展心理教育要注重實效性
沒有效果的心理教育就是無效的教育、失敗的教育。有效的心理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效果。例如,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把心理健康納入學校素質教育中來,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諸多因素,使學生具有較為完善的塑造功力,做到有效地預防各類心理問題。
四、結語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面臨著社會環境等諸多不利成長的因素。生理成熟、內心茫然、世俗偏見、學業困難、就業壓力,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們的心理,成為成長過程中的障礙。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其力量是無窮的,在工作中如何以高尚、熾熱的情感、真心實意地去關心、理解、引導、激發、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克服消極情感;如何讓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讓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在社會激烈競爭中做到知難而進,遇挫不餒,都是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增進自我,開拓創新,做一名合格的“心理保健醫”。
參考文獻:
[1]王惠君.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時代教育, 2017(8):90.
[2]邱香.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考,2017(24):284-285.
[3]任彩紅,梁瑞峰.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點滴心得[J].統計與管理,2016(12):166-167.
[4]蔣永忠.淺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新校園旬刊,2016(11):157-158.
[5]王瑤.新時期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學術論壇,2013,36(2):211-214.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