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林
【摘要】生活在當下,有許多用到數學的地方,可以說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教學理念,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中學會如何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把握好數學的技巧.所以,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可以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瑣事講起,是一個很好的開場白,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
小學數學可以說是與我們生活聯系緊密,所以不能忽視其重要性,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備的技能,通過把生活場景再現在數學課堂上,這樣創設的生活情境形象而生動,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放在數學上的,可以體現數學的魅力,說明數學具有實踐意義,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相應的生活技能,以便將來步入社會可以好好利用所學知識,把寶貴的知識財富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讓其創造性地發展,終將服務于社會,帶動社會的發展.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把所學知識運用好,是他們學習的關鍵,尤其是數學這一學科,數學講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提出問題是學習的關鍵所在,怎樣提問呢,生活例子比比皆是,只要善于發現,把數學教學生活化,在生活中創設問題,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熱愛生活.生活是充滿現實而豐富的,每名學生都能夠體會到它的存在,把數學中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不失為一種可靠的教學手段,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太過于抽象的數學是他們無法體會的,所以才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讓處于幾歲的學生就學拋物線吧.如果不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由此下去,學生就必然會對數學產生厭倦,因此,數學教師與學生共同走進生活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
正如上文所述,教師需要帶動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出有代表意義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把問題放在課堂上,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生活情境的創設,改變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機制,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在生活息息相關中把握時代的教學理念,培養有創造力的學生.例如,在講克和千克的換算時,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講出“斤”這個度量單位,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常用“斤”來表達重量的多少,但是在使用儀器中基本都是以克和千克為單位,在于身邊的一些人打交道時筆者發現,一些人弄不懂“斤”和“千克”有啥聯系,可見在他們受教育時教師對生活的滲透不夠.在生活的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
在現在的學習風氣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不在適合于當下,我們需要打開教室的窗戶,讓學生去體會生活,在生活中體驗學習的快樂,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才能具有實際意義.
1.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
“亦師亦友”是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學生與教師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長輩與晚輩關系,學習也不再被動接受,只有人人參與進來,才能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調動學習的每根神經,學優生和教師表演的局面只能使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所以教師不能戴有色眼鏡,平等對待每名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尤其重要的是,不能讓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孤立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組織一些小組參與活動,例如,以小組的形式開辦一些有獎知識競賽活動,把生活中實際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合作中得到共贏,潛意識培養學習是每個人都應該參與的事.
2.在學習中融入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者,受益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想把這條鴻溝打開,就需要端正態度,教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愛護每一名學生,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在無形中縮短師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師應越來越多在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的學習伙伴.不管在學習和生活中,在生活化教學中,多舉自己身邊的例子,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教師和自己都是一樣的“俗人”,并不高人一等,這樣不僅可以帶動問題的學習和解決,還可以和學生很好地良性互動.
(三)應用數學知識,課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不論對多么高難度的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其目的還是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小學數學課堂要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走進生活,要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要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如教授“長方形面積”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自己測量教室的面積,看有幾種方法.有的學生測量長與寬,通過計算得到答案;有的學生通過數地板磚的塊數計算答案;有的學生將教室分割成多個小格數一數.總之不管哪種方法,學生都是自己動手動腦,確實做到了學以致用.再比如,講完“三角形面積”一課后,筆者給學生安排了各種課后活動,如測量出紅領巾的面積、三角板的面積、汽車后備廂里三腳架的面積,以及自制一個面積為15平方厘米的彩色卡片來布置教室等.
三、結束語
總之,生活中有許多的數學問題需要我們去挖掘,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在把生活融入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端正好態度,把學生教好,更要讓他們學好.
【參考文獻】
[1]蘇玉青.農村小學小班額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9(1):28.
[2]王竹梅.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81.
[3]侯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嘗試和思考[N].發展導報,2018-11-09(23).